颈椎生理性前凸对于维持颈椎矢状位排列和颈柱平衡至关重要。颈椎生理性前凸的反转畸形如颈椎后凸,可导致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功能性残疾等。对于出现明显症状的后凸畸形,必须借助于手术干预来矫正已变形的颈椎。颈椎后凸患者出现神经受损症状是由于颈椎畸形引起的解剖学改变压迫了脊髓与神经根所致,因此通过手术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可以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
从理论上来说,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越大,后凸畸形矫正的角度也应越大,尽管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仍缺乏直接的研究证据。为了进一步探讨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影响,美国学者Matthew J. Grosso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作者将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医院在2001-2009年期间收治的36例行颈椎后凸畸形矫正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和比较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术后的后凸角度变化的相关影像学结果。采用修订版的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受损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基于患者X线影像的测量结果,36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伴有全颈椎后凸畸形,22例患者伴有局部颈椎后凸畸形。而22例中仅有2例患者为单独的局部颈椎后凸畸形,其余20例患者既有全颈椎后凸畸形又有局部颈椎后凸畸形。3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4-90个月,平均为33个月。
图1.GCA的测量示意图
图2.颌眉角的测量示意图
图3 A:一患者术前C6–7 节段的CT扫描结果;B:患者行多阶段联合手术治疗; C与D:后凸畸形矫正后,前路置入钢板、后路置入钉棒系统行内固定
该研究结果显示,36例患者中有9例(25%)患者共发生了围手术期并发症11例,包括伤口深部感染3例(8%),深静脉血栓3例(8%),肺炎3例(8%),术后血肿2例(6%)。术后远期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2例(6%,椎弓根螺钉断裂与内固定棒松动),假关节形成3例(8%)。36例患者中有6例(17%)患者再次接受翻修手术,其中3例患者是因为感染,2例是因为内固定失败,1例是因为假关节形成。
全颈椎后凸畸形患者整体Cobb角(GCA)的术前与术后平均值分别为18.4° ± 14.3°与2.8° ± 10.2°,矫正前后GCA变化角度的平均值为21° ± 15.1°。有21例(62%)患者术后颈椎被矫正至中立或前凸的位置。局部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局部Cobb角(FCA)的术前与术后平均值分别为26.0° ± 15.4°与5.2° ± 8.7°,矫正前后FCA变化角度的平均值为21° ± 13.3°。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出现了明显的脊髓病症状,其中10例(28%)患者同时伴有神经根病。全颈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前与术后的mJOA评分分别为12.3 ± 2.0与14.3 ± 2.5,矫正前后mJOA评分变化的平均值为2.0 ± 2.1。局部颈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前与术后的mJOA评分分别为12.1 ± 1.9与 14.1 ± 2.6,矫正前后mJOA评分变化的平均值为2.0 ± 1.9。36例患者中有26例(72%)患者术后的神经损伤症状得到改善,有3例(8%)患者术后的神经损伤症状进一步加重,有7例(19%)患者术后的神经损伤症状无明显改善。
术后神经功能的mJOA评分与局部后凸畸形矫正角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与全颈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对于神经功能受损症状严重的(mJOA评分< 12)患者,局部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同样与神经症状的改善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虽然全颈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越大的患者其术后神经症状改善的预后更好,但这种相关性趋势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对于mJOA评分小于16但术后恢复颈椎前凸的患者其总mJOA评分的改善程度(2.7 ± 2.0)显著高于脊柱保持在后凸位置的患者(1.1 ± 2.1)。
表1 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
表2 并发症
表3 畸形的角度
表4 功能评分
表5 恢复颈椎前凸与神经功能结果
图4 上图:术后神经功能的mJOA评分与局部后凸畸形矫正角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下图:术后神经功能的mJOA评分与全颈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
图5 上图:对于神经功能受损症状严重的(mJOA评分< 12)患者,局部后凸畸形矫正角度与神经症状的改善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与全颈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之间的相关性趋势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该研究结果表明,局部后凸畸形的矫正角度与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密切相关,且颈椎前凸的整体实现与患者术后的mJOA评分成正性相关。该研究促进了对行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相关危险因素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脊柱外科医生制定更为安全合理的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