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手术为治疗颈椎创伤和退变疾病的常用方法,很多研究表明颈前路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吞咽困难。由于文献多元性,其发生率报道不一。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达71%,危险因素包括:多节段手术,翻修,女性,高龄,C4/5和C5/6节段手术。
巴西坎皮纳斯大学神经外科的学者进行了一项系统文献回顾分析研究,提示颈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可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发生率,文章于2014年9月发表在Spine J上。
该系统性回顾分析采用了主题词(Mesh)+自由词在pubmed上检索,在最初检索出的451篇文献中,依据文献研究的主题是否为颈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和预防措施加以筛选,有20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范围而被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20篇文献中为避免颈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采取的措施包括术前及术中两种(表1)。术前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器官推移训练,以提高器官和食管的顺应性,具体操作为轻柔的将甲状软骨推得偏离中线1cm,每天2次,每次15下,于术前4天开始,训练3天。
表1 现有文献中颈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的预防措施
术中措施包括:避免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与吞咽困难严重程度相关;避免使用BMP,多篇文章报道BMP可增加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使用小且平滑的颈前路钢板,研究表明,Zephir与Atlantis相比,由于其小而薄,在术后吞咽困难方面,明显占优势;使用锚定的椎间融合器替代钢板,研究表明,锚定的椎间融合器(如Zero-P)优于融合器+钢板。
伤口关闭前使用激素,咽后局部使用氟羟氢化泼尼松可明显降低咽后椎旁软组织肿胀和吞咽痛;采用人工椎间盘而非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中向内侧牵拉时降低气管食管鞘压力,减少牵拉时间,使用新型拉钩系统(Seex拉钩系统),均可有效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及咽部烧灼感的发生。
再者,对于经典的颈前路Smith-Robinson入路,若目的节段累及C3/4,建议采用肩胛舌骨肌外侧分离入路;若累及C6/7,建议采用肩胛舌骨肌内侧分离入路,可明显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
颈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文献报道的发生率1.7%到71%不等,绝大多数症状轻微,数周后自行消退,但也有12%-14%的患者,即使术后1年仍持续存在吞咽困难。可能的原因包括:食管牵拉,颈前路钢板刺激食管,椎前肿胀及其它。前后联合入路较单纯前路手术,吞咽困难发生率高。
以上文献的系统回顾和深入分析表明,术前和术中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颈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而且,这些预防措施不会增加其它并发症发生几率,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术后吞咽困难的高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