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20世纪 60年代,Robinson和 Smith首先报道应用ACDF治疗颈椎病以来,ACDF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随着ACDF被广泛应用,其术后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并发症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为了克服ACDF存在的缺点,20世纪后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逐渐兴起并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新型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不断问世和改进,其临床应用价值也得到广泛肯定,并已经成为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证实
。为了进一步比较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与行ACDF患者远期临床、影像学、以及颈椎动力学结果,上海长征医院袁文教授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The Spine Journal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将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345例出现明显症状的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纳入为研究对象,其中149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植入的椎间盘均为Discover 人工颈椎间盘(美国DePuy公司);其余的196例行单节段或双节段ACDF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与动力位X线片、CT、MRI等检查进行全面评价,分别在术后、术后随访的第3、6个月时再次对患者行颈椎正侧位与动力位X线片评价,随后每隔6个月评价一次。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与ACDF组患者的平均随访周期分别为22.1与22.5个月,主要评价指标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临近节段的影像学改变,并通过测量Shell角(颈椎全椎间盘置换中上、下终板之间的角度,)、脊椎功能单元(FSU)、全角(颈2与颈7椎体下缘的夹角)的活动范围(ROM)来评价颈椎的活动性。
图1. Discover 人工颈椎间盘。
图2. 左图: 手术节段与临近节段shell角的ROM;右图:脊椎功能单元(β,FSU)与C2–C7 (α, 全角)的ROM。
图3. 患者纳入的流程图。
该研究结果显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与ACDF组患者的NDI与VAS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但两组患者之间无论是单节段还是双节段手术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无论是单节段还是双节段手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与ACDF组两组患者之间的颈椎动力学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除了单节段手术时两组患者的上方临近节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ACDF组患者临近节段活动的最小ROM变化值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患者显著增加,且无论是单节段还是双节段手术时两组患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与ACDF组患者的术后临近节段影像学改变,无论是单节段还是双节段手术也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论是单节段还是双节段手术时,两组患者之间的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
图4. 一例C5/C6节段置入Discover 人工颈椎间盘患者在术前(左图)、术后即刻(中图)、末次随访时(右图)的X线片。
图5. 一例行双节段ACDF患者的术后(左图)与末次随访时(右图)X线片的对比显示椎体的骨赘逐渐增大。
该研究结果表明,行ACDF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其临近节段ROM与临近节段影像学改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颈椎病患者。相对于行ACDF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可以较好地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尽管ACDF目前仍然是治疗颈椎病的主流术式,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已为治疗颈椎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