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有症状的假关节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加以诊断。但有些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影像学资料诊断工具也不能保证100%准确。尽管手术探查为检验融合与否的标准,但假关节外表可能为一薄层骨覆盖,可能误认为融合好。
影像学诊断中,通常认为CT在诊断融合状态中最可靠。过伸过屈位动力片简单、经济,也广泛用于检验假关节。目前其应用中,有三点尚不明确:一是动力位片的放大率;二是多大动度足以判断假关节;三是每个颈椎节段,棘突间动度多大才能准确判定假关节。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骨科颈椎外科的学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提出了动力位平片检测颈椎前路融合后假关节的标准,文章于2014年4月发表在J Bone Joint Surg Am上。
该回顾性病例分析共纳入125例颈椎翻修手术的连续病例,其中症状性假关节36例,邻近节段退变20例(表1)。共涉及153个假关节节段,109个融合节段。所有病例均有动力位平片及CT。两个独立的研究者测算每个手术节段及上位邻近节段棘突间动度(图1)。
从中随机选取50个节段对不同放大率(25%,100%,150%和200%)下棘突间动度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确定最适宜的放大率并用以后续评估。以CT和手术探查所见,与动力位片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棘突间动度标准设定为1mm和2mm。
表1 病例的信息
图1 棘突间动度的测量。C5-6动度为0.4mm,C6-7为2.9mm,手术节段上邻位C4-5动度为10.1mm。左上角平片为原始倍数平片,测量片为放大率150%的X片
研究结果显示,150%和200%的放大率下,其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可靠性均高于25%和100%的放大率(图2)。150%和200%的放大率可靠性类似,故选取150%用于后续研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分析提示棘突间动度0.9mm为假关节判定标准。
与CT相比,棘突间动度1mm的标准,敏感性(79.5%)和阴性预测率(77.1%)略低,而特异性(97.0%)和阳性预测率(97.4%)类似。2mm或以上的标准下,敏感性和阴性预测率降至46.6%和56.8%(图3)。
经筛选,1mm的棘突间动度结合上邻节段棘突间动度4mm或以上的标准最为合理,其敏感性(86.3%)和阴性预测率(83.4%)得以提高,优于上邻位其它参数标准,且特异性(96.1%)和阳性预测率(96.9%)合理。
图2 B-A法散点分布图显示两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
图3 尽管CT示C4-5和C5-6似有桥接骨,但C4-5棘突间动度为1.9mm,C5-6为1.3mm。术中证实该两个节段为假关节
上述结果显示,对于判定颈椎融合术后假关节,在放大率为150%的颈椎动力位平片上,1mm的棘突间距结合上邻节段4mm的标准,其准确性堪比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