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效果可靠

2014-01-19 21:31 来源:丁香园 作者:huhaisheng7
字体大小
- | +

1955年,Robinson和Smith首次报道了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该术式对退行性颈椎病,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尽管目前有文献报道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或许更好,但ACDF仍是一种常规的手术方案,特别是对年龄较大或有置换禁忌症的患者。

临床上ACDF多采用椎间融合器并前路锁定板,不仅可以提高融合率,而且还能保证脊椎的稳定性。但上述方案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如术后吞咽困难、螺钉滑脱、内置物移位、邻近节段退变(ALD)等。

基于此,美国Centinel Spine公司的研发人员设计的一款低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No-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grated interbody system)STALIFC。STALIFC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具有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及支撑功能,它由3枚螺钉及多孔椎间融合器(Cage)构成。设计者期望以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与颈前路锁定板+椎间融合器相同的临床融合率及脊柱稳定性。

近日,Stein等将一项STALIFC单节段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成果发表在Spine J杂志上。

7具颈椎标本(C3-C7),男性3具,女性4具,平均年龄56.6岁,手术节段为C5-6。生物力学检测方法为:在一种无约束测试装置上向其施加非破坏性的集中力矩,使其前屈、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同时应用Optotrak运动分析系统测试标本椎间活动范围(ROM)。

对同一标本分别在以下时点接受生物力学测试:(1)INT:完整标本;(2)STA:C5-6椎间盘切除+低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植入;(3)ALP:多孔椎间融合器(去除螺钉后)+前路锁定板内固定;(4)CO:仅使用椎间融合器(如图1、2)。
图1:左侧为低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STALIFC),由3枚螺钉及多孔椎间融合器组成。右侧为前路锁定板。


图2:正侧位片:上图为STA;中图为ALP;下图为CO。

研究结果显示:STA组及ALP组活动范围较INT组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STA较正常前屈、后伸、侧屈、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下降:62%、48%、66%和51%;ALP则分别下降了64%、60%、67%和59%。比较STA及ALP活动范围发现:两者活动范围相同,无统计学差异。

颈椎前路锁定板因其牢固的内固定效果得到广泛肯定,但是其术后并发症也较多。Lee等的研究显示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发生率为2%-60%。Coe和Vaccaro报道了术后钢板螺钉松动、螺钉断裂、钢板断裂及内置物移位的发生率分别为:15.4%、6.7%、21.4%和12.5%。

因此,Stein等认为低切记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可以显著减少上述并发症,同时简化手术步骤、减少手术时间及软组织损伤。该研究结果表明:低切记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STALIFC)可为颈椎提供可靠的内固定及稳定性。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orthop20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