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等)的退变造成了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的运动或长期的不良姿势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等。
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多数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脊髓前方压迫的病例,可以做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对于多个节段压迫或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者,可应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已成为治疗CSM的常规术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了进一步探讨手术减压对患者生活质量、机体功能与障碍等临床结果的影响,加拿大学者与美国学者(北美AOSpine)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选取北美12个医学中心在2005年12月至2007年9月期间招募的成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了27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并通过MRI检查进行确诊。在招募患者时,根据修订版的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mJOA评分≥ 15的患者为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组,mJOA在12至14之间的为中度组,mJOA < 12的为重度组。
患者术后随访达1年时进行相关的临床结果评价,包括mJOA评分、Nurick分级、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SF-36量表修改版2(SF-36v2)等。比较患者术后随访1年时与术前的各项临床指标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轻、中、重三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并通过多变量分析校正三组患者的基线差异。统计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数据,计算出总并发症的发病率。
该研究结果显示,278例患者中有85例(30.6%)为轻度脊髓型颈椎病,110例(39.6)为中度,重度仅有83例(29.9%)。在随访过程中,278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中途退出,1例患者因其它原因死亡。在剩下的260例患者中,只能获得222例(85.4%)患者术后1年时的随访数据。
除了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在手术减压前后无明显差异,患者mJOA评分、Nurick分级、NDI评分、以及所有的SF-36v2健康维度(包括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总评分)等评价指标较基线均有显著性改善。除了mJOA评分取决于术前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外,患者术后症状的改善程度与术前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通过多变量分析校正患者基线时相关的混杂因素后,并未改变上述统计学结果。260例患者中有52例(18.7%)发生了并发症,但轻、中、重度脊髓型颈椎病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并无显著性差异。
表I.根据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程度分组,各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N=278)
表II.患者在基线与术后第12个月时的临床结果
表III.根据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程度分组,各组患者术后第12个月时的临床结果变化
表IV.根据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程度分组,各组患者的治疗相关并发症
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手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以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减少功能障碍的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