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复杂的单节段或双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DDD)而言,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美国FDA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只比较了颈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及脊椎融合(ACDF)这两种方法对于单节段疾病的疗效,而并未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DDD之间疗效的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单节段的退变性椎间盘疾病仅仅是由一个椎间盘突出引起,而双节段颈椎病通常伴有更严重的退变。为了进一步研究单节段和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疗效的差异,台湾学者Jau-Ching Wu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上。
在该研究中,作者分析了连续收治的87例行Bryan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被分为单节段和双节段治疗组。使用VAS评分法测量颈部和手臂疼痛和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价临床结果,并进行至少30个月的随访。影像学结果通过X线和CT扫描结果进行评价。
这项研究共评估了70例行Bryan颈椎间盘置换患者(80.5%),其中22 例为女性患者(31.4%) ,48 例为男性患者(68.6%),平均年龄为46.57±10.07岁,平均随访时间为46.21 ±9.85个月。70例患者共置换了98个节段,其中单节段42例(60.0%),双节段28例(40.0%)。单节段患者比双节段患者稍年轻,尽管两组患者的年龄还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平均年龄为45.00岁vs. 48.93 岁, p = 0.111)。双节段组手术期估计出血量(Estimated blood loss,EBL)明显大于单节段组(220.80 vs. 111.89 ml,p = 0.024),双节段组异位骨化 (HO) 的发生率较单节段组更高(75.0% vs. 40.5%, p = 0.009)。尽管大部分的Bryan人工椎间盘在早随访期间均具有较好活动性,但双节段组Bryan人工椎间盘活动性小于单节段组(p = 0.022)。此外,两组术后颈痛与手臂痛VAS评分以及NDI的临床测量结果较术前均显著提高,且在各随访评估时间点上均无明显的差异(术后3, 6, 12,和24 个月)。
该研究证实,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患者在术后46个月时的临床结果相似,两组患者的症状较术前均有极大的改善。然而双节段颈椎置换患者伴有较高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且人工椎间盘活动性更小。因此,尽管绝大多数(94.3%)的患者的人工椎间盘活动性目前仍得以维持,但异位骨化对人工间盘活动性的长期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图1. 一位23岁行C5–6颈椎间盘置换男性患者的X线(A–C)与CT影像(D 与E)。
图2. 一位45岁行C4–5与C5–6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女性患者的X线(A–C)与CT影像(D 与E)。
图3. 一位34岁行C4–5与C5–6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男性患者的X线(A–C)与CT影像(D与E)。
图4. 术后24个月时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图5. 有或无异位骨化的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术后临床疗效比较
表1: 70例行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临床与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2: 节段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