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Spine杂志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中,韩国学者Dong-Ho Lee对35例接受经典Hirabayashi单开门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术后第6个月出现椎板再次关闭的患者,其前后径与开门的角度减少了约10%,术后椎板的关闭与脊髓压迫复发之间呈现出相关性。但作者并未能证实,椎板的关闭会否造成神经损害症状的复发。为了更好地认识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椎板再次关闭现象的临床意义,日本Keio大学医学院骨科Morio Matsumoto, MD等通过其前瞻性随访研究,观察了椎板关闭对单开门椎板成形术长期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即将在近期的Spine杂志上发表。
该研究的原始列队共包括82例接受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患者,其中69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男52例,女1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6.2年,56例患者为椎关节强硬或椎间盘突出,13例为后纵韧带骨化(OPLL)。作者在之前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这些患者中23例可观察到椎板关闭现象(关门组),46例患者未观察到椎板关闭(未关门组)。随访中,采用JOA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型颈椎病调查问卷(JOACMEC)对观察病例进行临床评估。
图1.患者,男,62岁,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C3-C7节段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出现椎板关门(箭头所指),末次随访时未见神经损害症状加重。A.椎管/椎体比率(CBR),椎管前后径(b)除以椎体前后径(a)。B.术后即刻影像。C.随访时影像。
研究结果表明,在术前JOA评分方面,关门组患者平均为9.9 ± 3.2,未关门组为11.2 ± 2.3(p=0.1);平均1.8年随访时,两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3.8 ± 2.3和13.8 ± 2.2(p=0.9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1.0 ± 32.5和57.6 ± 31.1(p=0.29)。在JOA恢复率方面,平均1.8年随访时分别为56.7 ± 30.0%和46.7 ± 29.2%(p=0.2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1.0 ± 32.5和57.6 ± 31.1(p=0.42)。末次随访时,在JOACMEC子域方面,在颈椎功能上,关门组为68.7 ± 27.5,未关门组为67.7 ± 30.0(p=0.93);在上肢功能上,两组分别为78.6 ± 24.3和87.6 ± 15.4 (p=0.40);在下肢功能上分别为69.9 ± 26.0和73.9 ± 22.5 (p=0.68);在膀胱功能上分别为74.6 ± 22.6和84.9 ± 29.2 (p=0.18);在生活质量上分别为53.9 ± 25.3和56.2 ± 18.1 (p=0.96)。
图2. JOA评分变化
表1.两组的一般资料(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对比(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椎板关闭并不会明显影响手术的长期效果。尽管在数据分析中未见统计学意义,但在长期随访中,关门组患者的恢复率较之未关门组呈现出下降趋势。椎板固定装置的应用有望防止椎板关闭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