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CDF)后,常常会出现伴有明显症状的邻近节段病变(ASD),因此许多保留活动度的术式应运而生,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椎间盘成形术。以往关于手术节段与总活动度相关性的研究虽然也有一些报道,但对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C)或ACDF后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对颈椎总体活动度的相对贡献程度,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对其进行综合性定量评价。
为了更好地比较TDR-C 与 ACDF对颈椎总活动度的贡献程度,美国学者Joshua D. Auerbach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单节段颈椎病患者行TDR-C或ACDF后的前瞩性影像学观察,评价C2至C7颈椎的总体活动度(ROM)以及单节段TDR-C或ACDF后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对颈椎总体活动度的相对贡献程度。这一研究即将发表在12月1日出版的Spine杂志上。
在该研究中,作者对187例行单节段TDR-C或ACDF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影像学观察,这些患者均来自一项多中心、前瞩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然后分别通过定量活动分析(quantitative motion analysis)、定制的数字影像稳定软件(a custom digitized image stabilization software program)来测量ROM,以评价术前与术后24个月C2 至C7颈椎的总活动度以及各节段对总活动度的相对贡献程度。
结果发现,最常见的手术节段为C5/C6 (57%),其次为C6/C7 (34%)。术后2年,TDR-C组颈椎的总活动度(+5.9°)较ACDF组 (–0.8°, P = 0.001)显著增加。从术前到术后24个月,TDR-C组中手术节段、尾侧和头侧邻近节段对颈椎总体活动度的相对贡献程度无明显差异。相反,ACDF患者手术节段对颈椎总体活动度的贡献程度显著减少(15%, P < 0.001),而临近节段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尾侧邻近节段提高5.9% (P < 0.001)、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提高3.3% (P < 0.001)、头侧第二邻近节段提高5.3%(P < 0.001)、头侧第三邻近节段提高3.0% (P < 0.001)。
该研究证实, ACDF手术节段的活动度明显丧失,普遍需要未融合颈椎节段进行代偿。至术后第2年,与ACDF相比TDR-C可使颈椎的总活动度增加并使整个颈椎活动度的生理性分布得以维持,从而降低了邻近节段退变性病变的潜在风险,但该研究未能清楚阐释ACDF邻近节段较大的动态应力(kinematic stresses)是否会增加术后ASD的发生率,也不能肯定应用TDR-C就一定具有保护作用,因此ACDF与TDR-C对活动度影响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图1. 患者纳入流程图
图 2.从术前至颈椎术后24个月的总活动度变化情况。术后24个月时,TDR-C组的活动度较基线增加了5.9°,而ACDF组较基线减少了0.8°。
图3. 从术前至颈椎术后24个月,各节段对总体活动度贡献程度(segmental contribution)的相对变化。P值仅代表组内的比较。TDR-C组(上方)内,手术或邻近节段从术前至颈椎术后24个月,各节段对颈椎总体活动度的相对贡献程度无明显变化。ACDF组(下方)内,手术节段的贡献度显著减少,而尾侧的邻近节段以及头侧的第一、二、三邻近节段的贡献度显著增加。
表1.患者人口学特征
表2.对颈椎活动度的总体贡献程度与节段性贡献程度的组间比较:TDR Vs. ACDF*
表3. TDR、ACDF组内比较对颈椎活动度的总贡献度与节段性贡献度:术前Vs. 术后2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