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诊断通常不存在困难,获得诊断后的早期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但尽管误诊或漏诊的概率较低,目前仍存在少量的股骨干骨折延迟诊断或漏诊断,这类患者往往容易出现下肢的外观畸形和功能障碍。通常延迟诊断的股骨干骨折容易出现下肢缩短,骨折断端不愈合,畸形愈合,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为后续的并发症的处置带来困难。日前,四军大西京医院Yang Chongfei及Zhu Jinyu等在injury上报道了Ilizarov外固定架联合后期内固定治疗延迟诊断的股骨干骨折,为股骨干骨折漏诊后的治疗带来新的方法。
研究者对2006-2010年间在西京医院骨科治疗的股骨干骨折延迟诊断病例进行了总结,其间共10例患者接受了治疗,7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32.5岁,平均延迟诊断时间7.7周,具体人口统计学数据如表1所示。所有患者术前X片检查均提示存在股骨干部位的严重缩短和成角畸形,使用外固定架进行渐进性的牵引和复位一段时间后,将外固定架改为DCP内固定,如图1,2,3所示。所有患者术后2月时进行拍片检查,确定骨折愈合情况,其后每月复查X片随访,当患者骨折愈合,膝关节运动度达到满意程度时随访终止,随访时间5-22月。同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如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钢板断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膝关节功能等。
表1:纳入研究人群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图1:22岁女性,机动车祸伤,股骨干骨折延迟诊断5周,双下肢缩短畸形5.5cm
图 2:使用改良后的Ilizarov进行外固定
图3:使用Ilizarov外固定架牵引后将患肢缩短畸形减少至1.5cm;使用DCP钢板进行骨折的固定
骨折治疗的2阶段过程如下所述:
第一阶段,外固定架牵引、复位。在股骨骨折近端置入两枚4.0mm克氏针,克氏针和(膝关节)关节线平行,克氏针交角60度,在两枚克氏针四个端点固定改良后的Ilizarov环(大半圆形);股骨干骨折远端作类似操作,注意置入克氏针距离骨折断端距离应当超过5cm,三根连接杆连接两个Ilizarov外固定架,其中两根连接杆为铰链型,可活动撑开,另一根连接杆为普通连接杆,作稳定固定用。安装好Ilizarov外固定架后进行畸形骨折端的牵引复位。每天延伸Ilizarov外固定架2-3mm(4次*0.5/0.75mm),在牵引延伸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管及神经功能状态,若出现功能障碍,则停止延伸;延伸时注意按照理疗程序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当延伸至患肢骨折断端重叠小于1.5cm时改外固定为内固定。即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切开软组织,暴露骨折断端,取出外固定架,直视下复位骨折断端,使用DCP钢板进行坚强固定,术中不进行植骨。术后2天开始无负重股四头肌力量及膝关节活动度功能锻炼;当骨折端在X线片上出现骨痂时,进行部分负重锻炼;当骨折线完全消失,股骨轴向叩击痛消失时开始全负重锻炼。
研究结果显示:外固定架平均牵引时间 11.8天(4-23天),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7月(2-6月),无感染、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的下肢缩短畸形均得到矫正(图4);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至较好水平,如表2所示。术后随访无钢板断裂。
图4:内固定后骨折愈合
表2:术后患者统计学数据
研究者在讨论中总结到:相较于以往单阶段股骨延长手术,外固定架联合内固定可以有效地治疗股骨干骨折漏诊后肢体缩短过多所造成的长短腿畸形,并且未出现严重的血管神经功能障碍;在延长肢体过程中对膝关节及股四头肌的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的功能状况,而不出现一期延长手术所可能出现的肌肉挛缩等情况。但研究者在最后也建议,需要加强基层医院医生对各种骨折诊断的临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