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枕关节脱位(Atlantooccipital dislocation, AOD)是一类少见而致命的损伤。1908年Blackwood首次报道了一例19岁的AOD损伤患者,该患者伤后仅存活了34小时;1948年,Farthing首次报道了一例长期存活的AOD患者。
寰椎枕化是指枕骨与寰椎的先天性融合,Gholve等根据融合的部位将其分为如下分型:1区:前弓融合;2区:侧块融合;3区:后弓融合;4区:混合型。寰椎枕化可以导致中央管狭窄,使外伤时发生脊髓损伤的机率增加。
2013年2月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刊登了Navjot Chaudhary和Bill H. Wang的一篇病例报道,介绍了一例寰椎枕化患者发生寰枕关节脱位经治疗后2年的随访情况。
该39岁患者为交通意外致伤,受伤时未系安全带,其驾驶的车辆与树木发生撞击,血液酒精含量为49.1mmol/L,尿检提示可卡因和大麻阳性。现场救援时Glasgow评分为6分,经现场和初级医院处置后转入1级创伤中心。
入院后,创伤小组按救治流程对其进行抢救,陆续明确损伤情况:1、AOD及其相关的脊髓损伤;2、闭合性颅脑损伤合并硬膜及蛛网膜下出血;3、左踝骨折、双侧肋骨骨折、第5腰椎压缩性骨折。Glasgow评分始终没有改善,神经系统查体:左下肢、双上肢肌力0级,右侧下肢屈伸膝肌力1级,第1足趾屈伸肌力1级。
影像学资料:
图1 颈椎CT扫描正中(a)及略偏左(b)矢状位图像,显示寰椎-齿状突间关节近垂直位,b中的箭头指向C1左侧后弓与枕骨融合,枕骨与C1-2间有分离
图2 Harris法测量,BDI=17.7mm(正常不超过12mm),同时,BAI=9.4mm(正常值不超过12mm),因此,此例AOD患者的分型为2型
图3 齿状突(a)及其后方(b)的冠状位CT扫描图像,显示枕化了的寰枕关节的明显被破坏,枕骨髁与C1侧块的接触面未显示,取而代之的是不规律的非皮质接触面,高度提示骨折,同时骨折界面存在显著分离(图2),提示寰椎与枕骨分离,矢状面扫描(c、d)可见AOD及寰椎与枕骨间融合部分的骨折。可观察到左侧寰椎后弓与枕骨的融合,此例患者同时有2区(侧块)和3区(后弓)的枕骨化,因此可确定为混合型。
图4 三维重建图像的截面示意图,所选截面为图3 c、d的层面,可见枕化的寰枕连接部显著分离,寰枕连接部不规则,且无光滑的正常皮质层结构,箭头指向为枕化部位的骨折线,且左侧较右侧明显增宽;b中的圆圈显示寰椎后弓与枕骨的融合
图5 本例患者(a)与同年龄段健康患者(b)的3D重建对比,a图的箭头指向枕化部分的骨折。虽然初看容易把其当成寰-枕关节,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没有枕骨侧的正常隆突以及波浪状的关节面,b中的箭头指向正常的寰枕关节
图6 T2加权MR图像提示AOD和齿突尖韧带损伤(左图箭头),及枕化部分的异常信号改变(右图箭头b),提示有液体存在(血或脑脊液)
图7 磁共振血管造影,未发现相关的血管损伤后异常结构
在进行以上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该患者进行了急诊手术,进行了枕骨至C3的融合,术后6个月时复查见枕骨至C3融合情况好,肢体肌力显著恢复,膀胱结肠功能如常。
图8 术后颈椎侧位片,显示枕骨至C3的融合,因骨折涉及枕化部位,C1侧块未置钉,枕骨应用皮质骨钉,C2为椎弓根螺钉,C3为侧块螺钉
一般认为,AOD的损伤机制为过度屈曲或后伸导致的韧带及枕骨至齿状突间膜状结构的破坏,其临床症状取决于血管神经损伤的程度,本例患者因为合并了寰椎枕骨化使其伤后更易出现AOD,但同时,作者也认为正是枕骨化使其术后融合过程变得更容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