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1枚和2枚螺钉固定稳定性相当

2012-07-20 14:46 来源:丁香园 作者:diggs
字体大小
- | +

2型骨折是最为常见的枢椎齿状突骨折类型,占总病例数的60%,在老年相关损伤患者中的比例更是高达90%,此种类型的骨折自然愈合的可能性较1型、3型小,因此,经常需手术治疗。通过前路行螺钉固定可以获得即时稳定,能减少外固定的应用,功能恢复好,且愈合率可高达90-100%。

但关于置钉数量的争论一直在持续,很多观点认为:打入两枚螺钉可以更好地确保稳定,尤其是控制旋转。但是,在狭小的空间中、于众多重要结构包围下、在狭窄的齿状突中置入两枚螺钉对外科医师来说充满挑战。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衡量骨质的重要参数,也影响着骨对螺钉的把持力,有研究表明:枢椎的骨密度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密度最高者位于齿状突尖端,密度最低处在齿状突基底部,而前下部的骨皮质通常质量较好。

近日,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的Gang Feng等研究人员在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其进行的研究,尝试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回答:1、一或二枚螺钉在对抗剪切和旋转方面是否具有显著差异;2、螺钉固定后的抗剪力、抗旋转能力能否恢复到术前水平;3、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效果是否受BMD影响。

该研究共选取14具新鲜尸体的枢椎,将其随机分入两组,去除所有软组织及软骨后对其行放射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病理性缺损,测量齿状突顶部、基底部,以及枢椎前下部的骨密度。

通过图1的方法将标本固定后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测量相关数值。

图1 A 首先将枢椎标本封入树脂;B 待树脂成型后取出模型、去掉外周的塑料;C 3枚螺钉固定标本
 
图2 测试抗剪切能力(A)和抗旋转能力(B)的装置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螺钉数量并不影响齿状突对抗外力的能力(表1);与未破坏的枢椎相比,两种固定方式所提供的对抗外力的能力均下降,尤其是对抗旋转的能力(表2);螺钉固定后抗剪切的能力恢复小于50%,抗旋转的能力则恢复不足6%(表3);BMD与固定后的刚度并无相关性(表4)
 
表1 两组间螺钉固定后剪切刚度和抗旋刚度的比较
表2 两组标本与完好枢椎间剪切刚度和旋转刚度的比较
表3 两组间螺钉固定后剪切刚度和旋转刚度的恢复程度
表4 螺钉固定后BMD与刚度的相关性
 
根据这些结果,作者认为:一枚螺钉和两枚螺钉在枢椎齿状突骨折的固定中可以发挥同样的稳定作用,但两种方法均不能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骨密度不影响手术方案的制定。
 
【编者按】:一钉还是两钉?关于枢椎齿状突骨折固定的争论似乎一直在持续,看起来,两枚螺钉当然可以提供更强的固定效果和抗旋能力。问题是:为了置入第二枚螺钉,患者和医师都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这样的尝试是否值得?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为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对我们来说,应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为我们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之所以强调“一定”,是因为类似的研究尚不多见,而该研究的样本数确实较小,更准确地证实以上论点尚需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