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然而,ACDF会限制颈椎相应节段的活动度,进而使颈椎生物力学应力增加,使临近活动节段退变加速。采用ACDF治疗主要局限性包括:颈椎活动度降低、假关节形成、植骨不融合等。
人工椎间盘是为避免上述手术缺点而设计的,允许患者早期恢复正常活动。因而,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DR)被认为能够保留颈椎的正常活动度,该术式避免了额外取骨所带来的并发症以及颈椎前方钛板固定。而对于ADR的优点及临床意义,文献上该类研究仍然较少,而且在现有的研究中,作者多采用静态影像学的方法,不能确定颈椎术后三维运动情况及耦合运动情况。体外研究证实,ADR能够保留手术节段上下节段的耦合运动。
为了能够明确ADR的优点及临床意义,韩国学者Lee等实施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比较ACDF组和ADR组患者在三维运动分析时的临床参数及颈椎活动情况,并探讨了ADR在保留颈椎运动功能方面的能力。
患者纳入条件/标准:(1)年龄在19-60岁之间;(2)颈部疼痛或上肢放射痛至少持续3个月,且经口服药物及理疗等保守治疗无效;(3)诊断为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MRI检查,MRI结果由脊柱影像学专家进行评估。
排除标准:颈肩部外伤史者、上肢神经损害者、上肢骨与软组织疾患、颈部有手术史者、MRI及实验室检查提示有可疑脊柱炎或椎间盘炎症者及颈椎病的影像学或临床证据者。然后将符合条件的19例患者随机分为ACDF、ADR两组,其中ACDF组10例,ADR组9例。术前采用VAS评分、NDI功能障碍指数对患者疼痛程度、功能状态进行评估。
采用三维运动分析仪评估患者术前颈椎运动情况,这些测试均在运动实验室内进行(图1)。将直径为2.5cm的markers分别贴在前额、头顶、枕部、C7棘突、双侧肩峰端,头部的markers带有10-20系统的脑电图电极(图2)。参与测试者要求作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6个方向的运动(图3),测量时尽可能使颈部运动自始自终都保持流畅。所有这些参数在术前及术后1月和6月进行评估。
图1. 颈椎运动情况分析装置。八部摄像机被安装在测试对象的各个角度。
图2. 测试过程中受试者坐姿及markers位置:后面观(左)及侧面观(右)。
图3. 颈椎活动情况分析:(A)前屈,(B)后伸,(C)左侧屈,(4)右侧屈,(5)左旋转,(6)右旋转。
结果发现, ACDF及ADR组在术前的VAS评分、NDI及颈椎活动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NDI评分也无明显差异。在颈椎活动度方面,与ACDF组相比,ADR组在术后1月和6月时的颈椎屈伸活动保留较好,而左右侧屈及旋转运动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在耦合运动方面,当颈椎进行左右旋转运动时,ADR组在矢状面上的活动度保留更好;当进行右侧旋转运动时亦是如此。两组而在其他层面上的耦合运动均无明显差异。
作者认为,对于颈椎术后的活动度,三维运动分析能够以客观和量化的方式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该方法在测量颈椎主要运动的同时,能获得在三维平面上的耦合运动情况。ADR手术组在矢状面/前屈后伸的活动度要优于ACDF组,同样,在横断面运动时,其矢状面及冠状面的耦合运动也优于ACDF组。因此,ADR组在保留颈椎活动度方面要由于ACDF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