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后路减压、前后路联合减压等,可伴或不伴融合。手术治疗目标是在解除脊髓压迫的同时,保持颈椎的矢状位排列和稳定性。对于单节段或双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或伴有固定后凸畸形的患者,推荐采用前路减压来解除对脊髓的压迫。而对于多个节段(≥3)的连续性或混合性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手术方式更加适合。
然而采用后路减压,无论是椎板切除术还是椎板成形术也都无法避免术后并发症——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减压术后不伴有任何脊髓症状恶化的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运动功能麻痹障碍。尽管术后C5神经根麻痹一般预后不错,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但却会影响患者术后早期的生活质量。
以往的研究提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减压术后脊髓向后漂移,导致硬膜外神经根的栓系效应从而导致C5神经根麻痹。基于这个假设,上海长征医院史建刚教授等采用多节段半椎板切除减压并单侧侧块螺钉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以避免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此外,为了进一步探讨半椎板切除减压并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他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结果将在近期的Clin Orthop Relat Res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作者将上海长征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146例多节段(≥3)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5例(72%),女性患者41例(28%),年龄范围为39至75岁,平均为62岁。患者出现症状的持续时间为1至240个月,平均为42个月。另外,在146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还患有糖尿病。
所有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均行半椎板切除减压并单侧侧块螺钉固定,其中69例患者行左侧半椎板切除减压,右侧77例。在哪里146例患者中,C2至C5节段减压的患者23例,C3至C6节段的患者106例,C4至C7节段的患者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至少2年,范围为2至5年,平均3.9年。分别在术前与术后、随访的第3个月与第6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颈椎病JOA评分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价。
通过术前术后的JOA评分计算出评分改善率(Improvement rate,IR),公式为IR=(术后JOA评分-术前JOA 评分)/(17 -术前JOA评分)×100%。患者的颈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价。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影响IR的相关因素。
图1 男性,55岁,多节段混合性后纵韧带骨化。术前(A)侧位片(B)正位片,(C)CT影像,(D)MRI影像。术后(E)侧位片(F)正位片,(G)CT影像,(H)MRI影像。
图2 A–C多节段的半椎板切除减压示意图。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为10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14分,至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仍保持在平均14分。患者的IR为27%至80%,平均为59%,其中有115例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良好(IR≥50%),其余31例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较差(IR<50%)。患者的住院时间为3至5天,平均3.5天。
患者术后颈痛的VAS评分为0至4分,平均为2.5分,术后第6个月时VAS评分为0至4分,平均2.7分。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症状的持续时间与术前JOA评分两个变量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预后。
表1.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不同的患者各因素的比较
表2 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不同的患者相关因素的多元逻辑回归分析
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无固定后凸畸形的颈部多节段连续性(或混合性)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行多节段的半椎板切除减压并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手术效果良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