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腰椎的退行性病变,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和原则是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腰椎承重、运动和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解除神经的压迫,恢复腰椎的稳定和运动功能。
长期以来,腰椎融合术一直是临床治疗腰痛和脊柱失稳疾病的重要手段。在大多数脊柱手术中,融合与否已成为判断手术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腰椎融合术的适应证包括由于创伤、炎症、肿瘤等原因造成的脊柱正常结构破坏,要重建这个结构,就需要做融合。
但对于腰椎退行性病变,比如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椎间盘突出、腰椎侧弯等,是否要进行腰椎融合术是有争议的。如果退变和狭窄比较严重,将压迫神经的结构切掉以后会导致脊柱稳定性受到损害,这种情况就需要做融合。
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发现脊柱融合后因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导致椎间应力传导发生异常改变,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的压力明显增加,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segment degeneration,ASD)逐渐成为融合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以往的研究提示腰椎后方棘突韧带复合体结构(包括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的完整与否可能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密切相关,但目前仍缺乏直接的研究证据。
为了进一步探讨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腰椎后路融合术时是否应该保留相邻节段棘突韧带复合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允震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腰椎后方棘突韧带复合体结构对预防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作用及对手术效果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上发表。
该研究将自1998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腰椎L4-5节段退行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4例,女性46例, 发病时间为3个月到28个月不等,平均为14个月。主要临床症状包括110例伴有低位的腰背痛(91.7%),102例出现了下肢疼痛症状(85%)。
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A、B、C三个组,每组40例病人。其中A组行保留后方棘突韧带的关节突关节切除椎间融合术,B组为保留L4上半棘突和L5下半棘突的部分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C组为L4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术后患者随访时间5年-7年,平均6.2年。
术前、术后当时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位X线平片L3-4椎间隙高度、过伸过屈侧位片L3-4椎间隙角度变化范围、L3椎体相对于L4椎体的前后移位、Cobb’s法测量腰椎前凸角度等指标。同时,应用腰椎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来观察临床效果。
表1.该研究中患者的术前人口统计学资料、诊断、JOA评分
图1 A、B、C三组中典型患者的腰椎侧位平片影像
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三个月随访时X线平片均可见原手术节段已融合,未见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末次随访时L4-5融合节段上位邻近节段L3-4节段共有24例出现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征象,包括椎间隙明显变窄、椎体间的前后滑移、以及椎间成角增大。
A组和B组在最终随访时临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差异,与C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C组17例影像学上退变病人中,有7例再次出现腰部疼痛及下肢神经症状,包括下肢疼痛及椎管狭窄症状,给予二次手术,C组出现的L3-4节段退变再次手术的几率要明显的高于A组和B组。
三组病人术后三个月时JOA评分明显的改善,三个组之间的JOA评分无明显的差异。随访结束时C组的JOA评分较A、B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
表2 三组患者的影像学评价结果
该研究结果表明,破坏相邻节段棘突韧带复合体的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或者棘突完全切除后,可导致严重的邻近节段退变,并产生临床症状。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时,保留腰椎后方相邻节段棘突韧带复合体结构的完整性可以有效防止融合节段的邻近运动节段发生ASD,改善术后的长期疗效,同时可防止医源性椎管狭窄的产生,减少再次手术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