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节段颈椎病:更推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2016-06-19 09: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徐文南
字体大小
- | +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也是导致老年患者颈神经根病和脊髓病的最常见原因。保守治疗对于严重的颈椎病来说常常无效,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建议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相应节段神经根和脊髓减压术以及通过融合或者不融合的方法固定相应椎体。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已经成为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

然而,术后带来的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已经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据报道,颈椎融合术后每年有症状的 ASD 发生率大约在 2.9%,5 年患病率达到 13.6%,10 年患病率达到 25.6%。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提示:颈椎邻近节段活动过度及应力增加是发生 ASD 的原因。

为此,有学者建议行椎间盘置换术来保持椎间盘的解剖高度、颈椎正常节段的前凸以及颈椎的生理性活动,还可以减少 ASD 的发生。对于非连续节段颈椎病来说,何谓最佳的手术方式还存在争议。

为此,来自山东齐鲁医院的孙启志教授等选择了分别采用 zero-p 内固定系统的关节固定术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非连续节段颈椎病的两类患者,并对两者的临床结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文章发表在近期的 Clin Spine Surg 上。

该研究随机选取了 30 例非连续二节段颈椎病的患者,分为 A 组(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 Z 组(接受 zero-p 内固定系统)。通过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前凸、颈椎融合率和并发症等临床结果对其进行评价。

影像学评价

术前对每个患者都进行了颈椎 X 线、CT 和 MRI 检查。在患者术后立即行 X 线检查,并在术后 3、6 和 12 个月分别行 X 线检查,同时每年对颈椎行中立位侧位和屈伸位 X 线检查。

图片1.png
图 1 A 术前颈椎侧位像;B 术前颈椎 MRI 矢状位像,从图像可以看出颈椎有退行性变的表现,同时 C4/C5,C6/C7 椎间盘突出;C 则是非连续二节段颈椎病的患者使用经前路颈椎切除融合术后的侧位 X 线成像

图片2.png
图 2 A 是术前颈椎侧位像;B 是术前颈椎 MRI 矢状位像,从图像可以看出颈椎有退行性变的表现,同时 C3/C4,C5/C6 椎间盘突出;C 则是非连续二节段颈椎病的患者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侧位 X 线成像

临床术后结果评价

从术前至最后一次随访都要对颈椎融合率、JOA 和 NDI 等项目进行评价,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血肿、异位骨化(HO)、ASD 和假体移位等。

发生 ASD 的影像学证据

1. 新骨赘形成或骨赘变大;

2. 椎间隙狭窄程度 ≥ 30%;

3. 前纵韧带钙化。

结果表明,A 组和 Z 组的平均失血量没有明显的差异,平均手术时间:A 组 98.57 分钟、Z 组 120.31 分钟,在最后一次随访中两组的 JOA 评分都显著增加,NDI 评分都显著降低,同时两组的 JOA 和 NDI 评分并没有显著差异。

术后 6 个月 Z 组的骨性融合率达到 93.75%,12 个月后达到 100%,没有发生假体移位、破损和塌陷等情况。同时两组的颈椎弧度都有了明显改善,A 组的 Cobb 角从术前 10.5°增加到术后 17.07°,Z 组的 Cobb 角从术前 10.25°增加到术后 16.88°,Z 组有 3 名患者发现 ASD,而 A 组没有患者发现。

总之,通过平均 32.4 个月的随访发现,在治疗非连续二节段颈椎病时,zero-p 内固定系统和人工椎间盘都是安全和有效的。除了 ASD 以外,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没什么不同。在最后一次随访中,Z 组 3 名患者通过 X 线检查发现 ASD 而 A 组患者没有出现。因此,考虑到 ASD 和手术时间的问题,在有充分的手术指征时,作者更推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