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数量的增加,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尽管目前发病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文献报道发病率在5%以内),但其造成患者术后严重结局不容忽视。目前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90天)出现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相关报道较少,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的策略和较长时间后出现的全髋关节周围骨折是否存在不同目前仍不明确,近期来自Rush大学的学者就全髋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骨折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明确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病率,发病的文献因素,手术治疗的相关功能预后等情况,研究结论发表在近期出版的JOA杂志上。
研究人员收集在rush大学医疗中心骨科就诊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数据,1998年至2008年间共4433例患者进行了5313例全髋置换术,所有骨折分型参照vancouver股骨假体骨折分型标准(参照译者注):所有V A型骨折,若小转子移位超过5mm,同时肢体疼痛剧烈;所有V B型及C型骨折均接受手术治疗。记录假体类型(表1),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运用多变量线性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1:所有患者使用的假体类型
研究结果:
共32例患者出现32例(0.60%)全髋假体周围骨折,平均THA术后到骨折时间22天(0-66天),其中13例为低暴力所致骨折,1例高能量损伤骨折,1例髋关节脱位,17例不明原因或症状假体周围骨折。共31例患者获得最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月。
早期假体周围骨折组年龄要显著大于非骨折组,(66.5岁VS 60.4岁,p=0.006);女性患者发生率更高(71.9% vs 48.4%,p=0.0159);全髋置换术前早期诊断包括髋关节骨关节炎(2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风湿性骨关节炎(1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及非骨水泥型假体等组间不同,如表2所示。
表2:假体周围骨折组和非骨折组相关数据比较
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增长,女性,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非骨水泥型假体是全髋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表3)。对年龄而言,在52-82岁之间,年龄每增加一岁,术后髋关节假体骨折的概率增加6%;非骨水泥型假体包括flat wedge taper型及metaphyseal engaging型假体可显著增加骨折风险,如表3所示。
表3:假体周围骨折危险因素多因素反差分析
手术治疗:所有手术患者,19例/31例(61%)出现2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骨折不愈合,感染,异位骨化等;上述患者中7例(23%)需要接受再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接受2次手术治疗。
图1:Ag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X片,使用爪钢板固定,术后大转子骨折未愈合
图2:B2型假体周围骨折,术前,术后当前,术后随访X片,行全髋翻修术,使用6英寸长股骨柄假体,骨折愈合。
研究者分析:高龄女性是THA术后发生早期假体周围骨折的高危患者,鉴于这类患者的骨头质量较差,行全髋置换时骨水泥型假体或非骨水泥行骨干假体是最佳选择;诊断DDH的患者,术前需要对手术进行精细设计;早期假体置换术后骨折存在高感染风险和高再手术率,可能源于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局部软组织创伤尚未恢复,二次手术打击对局部血运再次破坏,组织抗感染功能减弱;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接近约10%,建议早期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规进行700cGmy剂量的放疗预防;早期骨折较高的不愈合率,可能后骨折周围的血运破坏,骨折固定不牢靠等相关,建议术中尽量保护周围组织,同时尽可能对骨折断端进行牢固固定;对B1型骨折的患者,2例骨折内固定术后均出现了骨折不愈合,可能源于髓腔准备时骨内膜血运受到了破坏,对这类患者,牵引治疗可能是合适的。
[译者注]: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