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下石膏固定治疗儿童前臂干骺端伴骨干骨折

2012-07-12 15:31 来源:丁香园 作者:紫川秀第二
字体大小
- | +

前臂干骺端伴骨干骨折是儿童患者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微小移位的骨折根据患儿的骨折情况分为隆起骨折(torus fracture),青枝骨折及完全骨折。对隆起骨折及青枝骨折而言,使用肘下石膏(below elbow cast,BEC)固定在日常生活中较为便利,固定效果也较好,而对完全骨折而言,在传统观念上认为肘下石膏固定效果不确切,在固定过程中容易造成骨折断端的移位,从而影响固定效果,所以一般使用过肘关节的上肢石膏(above elbow cast,AEC)进行固定。

既往已有数篇文献报道使用肘上或肘下石膏固定轻微或无移位的干骺端骨折,两者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而肘下石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患者舒适度较好。目前尚无报导提及对干骺端合并骨干骨折的患儿使用上述石膏固定是否恰当。来自荷兰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其研究结论近期发表在injury杂志上。

作者对他们所在的4家医院内前臂骨折的患儿共388名进行筛选,66名患儿符合要求(表2)。入选标准:年龄在12岁-16岁,前臂干骺端伴骨干骨折(图1),若出现以下情况,则不纳入研究:1,尺桡骨的弯曲骨折;2,骨折时间大于1周;3,严重的开放性骨折;4,骨折部位骨质有塌陷;5,需要手法复位的骨折(详细标准见表1)取得患方知情同意后将患儿随机分配进入两个试验组别。其中BEC共35名,AEC共31名,所有患儿在术后均获得随访(图2)。

图1 :儿童干骺端伴骨干骨折的前后位及侧位X片

表1 :骨折需要手法复位的标准

图2:研究纳入流程

表2:研究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术后随访的指标:主要指标:骨折6月后患儿前臂的旋前及旋后运动度;次要指标包括石膏的舒适度,肘/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并发症,肢体外观,骨折愈合后的反射学评估。

他们发现,骨折后6个月两组患儿的前臂旋前及旋后运动的角度均无明显差异[4.48 (±5.8)  BEC and 5.88 (±9.8)  AEC](表3),而患儿的舒适度评分,BEC组显著高于AEC组[5.6 (±2.7) vs. 8.4 (±1.4)],并且在日常生活方面,如可以开始自行穿衣服的天数等BEC均好于AEC组。并发症方面,BEC组有6个,而AEC组则有14个。其他指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表4、5)

表3:前臂旋前及旋后角度

表4:次要标准两组组间比较

表5:影像学数据比较

作者的结论认为,对儿童轻微移位的干骺端伴骨干骨折而言,行肘下石膏固定可以有效地维持骨折断端的位置,并且在术后康复,舒适度方面较肘上石膏更具优势,可以作为上述骨折的常规处理方法。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童勇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