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疼痛是导致股骨干髓内钉固定术后长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2012-07-08 08:21 来源:丁香园 作者:zhanghaisen
字体大小
- | +

当前,在股骨干骨折的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髓内钉的应用日益普遍,甚至有学者认为,髓内钉固定是股骨干骨折治疗的金标准。关于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治疗的各类研究经常见诸报道,但多为早期临床疗效或并发症的观察研究,对其长期效果的病例研究却很少见。为此,荷兰Groningen大学医学中心的Mostafa el Moumni等实施了一项临床调查研究,对股骨干骨折顺行和逆行髓钉钉固定的长期治疗效果进行了考察。该研究报道发表于近期出版的Injury杂志。

纳入该研究的59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均未存在其他下肢骨折或骨盆损伤。在研究中,根据具体骨折部分,患者接受顺行或逆行髓内钉固定治疗。采用骨骼肌肉功能简短评估量表(SMFA),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评价指数(WOMAC),Harris髋关节评分(HHS)以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后平均7.8年的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考察,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侧下肢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

表1.患者的一般资料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顺行还是逆行髓内钉固定,患者的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ROM)与健侧相当。ROM与最终的各类功能效果评分呈轻中度相关。术后7年,17%的病例主诉仍存在中、重度疼痛。VAS与患者主观评价评分间呈显著相关。下肢疼痛在预测功能效果方面最为重要。

最后,作者认为,股骨干骨折患者无论采用顺行还是逆行髓内钉固定,其髋、膝关节ROM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恢复正常。然而,下肢疼痛作为功能效果评估最为重要在预测因素是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既便是功能评分良好的患者也是如此。

表2.髓内钉固定后的髋、膝关节活动度

表3.功能评分结果

表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表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Long-term functional outcome follow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orthop0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