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腰痛的研究中,如何界定急性腰痛患者是恢复还是转变成慢性LBP,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迫切需要确定新发急性腰痛疗效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minimally important change,MIC),以区分患者的病情是恢复还是转变成慢性疼痛。为此,美国学者Wolf E. Mehling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采用一种结合了整体感知疗效(Global Perceived Effect,GPE)
的标准是否能够提高MIC值的判定精度,该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Spine杂志上。在该研究中,作者通过将GPE量表与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方法结合作为可能的“金标准”,对初级保健门诊中521例急性LBP(< 4周)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通过GPE量表对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进行评分,并评价了用以区分急性LBP是否恢复不同方法的MIC值,包括(1) 患者自认为恢复时,可感知的疼痛和功能障碍MIC值,(2) 伴有可感知的恢复,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上限(值)以及(3) 相对于基线评分,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最小临床意义百分比变化值(minimally important percentage changes)。
最后,作者通过计算得出了疼痛和功能障碍评分在不同的恢复界定标准中MIC值与上限以及最小临床意义百分比变化值。发现先前建议的30%疗效改善率(较基线评分)并不能在急性LBP初级保健过程中准确地判定患者是已恢复还是未恢复,而50%的疗效改善率(较基线评分)
具有更高的判定精度。该研究结果表明,结合了GPE量表疼痛和功能障碍健康评分的疗效界定标准可使判定恢复与未恢复患者的精度达到最高,提示临床医生在判定患者的腰痛状态时应尽可能使用结合了GPE的综合判定方法。
表1.基线与随访期间疼痛和功能障碍整体感知疗效量表评分的均值与标准差
表 2.疼痛和功能障碍整体感知疗效量表评分
表3. 疗效改善率为50%与30%时每一个整体感知疗效水平上患者的比例
表 4. 从基线至出现可感知的恢复(Perceived Recovery)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
表 5. 伴有可感知的恢复时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上限(值)
表6. 从基线至出现可感知的恢复(Perceived Recovery)的最小百分百变化值(ROC曲线下面积)
表7. 从基线至出现可感知的恢复(Perceived Recovery)的最小百分百变化值(通过Bootstrapping方法计算的置信区间)
Acute Low Back Pain and Primary Care: How to Define Recovery and Chron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