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骨折脱位是非常严重的损伤,常常会破坏骨及韧带等维持脊柱稳定的结构导致神经损伤。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后路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相对于已经被广泛讨论的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技术,胸腰段骨折-脱位的复位技术还少有讨论。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杂志即将发表的一篇技术报道介绍了一种较少破坏相关结构的复位方法。
该研究系统地回顾了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间被1级创伤中心救治的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CT检查,将入院当时和损伤后3天的神经检查结果详细记录。ASIA损伤评估,6例患者为A级,1例为C级,1例为E级;患者的一般特征、胸腰段损伤分类、严重程度评分等记录如表1.
所有患者于入院12小时内接受手术,1例于术后10天因髂嵴部伤口的浅表感染行切开引流术。5例随访24个月,2例随访18个月,1例随访12个月。术后行侧位片证实复位(图2)。
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于Jackson手术台上,2例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ASIA评级为C、E),其它6例患者未监测。
以损伤节段为中心行标准后正中纵切口,8例患者胸腰筋膜均存在明显的损伤,常规分离暴露受累节段的小关节和椎弓峡部等结构。
复位方法如下:除1例患者外,均在脱位的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第8位患者因胸12左侧椎弓根骨折,无法进行置钉。为了增加固定点,通常在脱位节段的上、下各一节椎体均置入椎弓根螺钉。置钉完成后,进行复位:在脱位椎体上、下节段,同一椎体的两椎弓根钉间横向插入一根临时棒,螺帽暂时固定而不锁死,复位钳夹持两椎弓根螺钉之间的横棒,轻柔施力牵引、解锁小关节等影响复位的结构将椎体复位,并确保小关节的关节面对应关系恢复。去掉临时棒常规进行融合术。
复位过程中,4例见脑脊液,复位完成后,无明显脑脊液漏,因此无需处理硬膜囊,所有病例均无需行椎板切除减压,2例监测者神经监测记录无改变。
胸腰段骨折-脱位是不稳定损伤,需要外科干预,手术的目的是复位和节段固定。据研究者介绍,该研究是唯一的关于胸腰椎骨折脱位复位技术的报道。以往使用的方法都需要大范围去除骨性结构以达复位的目的,而该研究介绍的方法则避免了关节突等结构的破坏,可以维持更好的稳定性,而且,因为没有切除骨性结构,避免了暴露神经组织而减少了对其造成损伤的可能。在这一小样本的研究中,2例进行术中监测的患者在复位过程中均无异常情况出现,因此认为,该术式对于神经功能完好或已经受损的患者均是安全的,不会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编者按】颈椎骨折脱位通常可以通过术中颅骨牵引等方法减除小关节的交锁从而完成复位,而胸腰椎骨折脱位小关节跳跃时,由于术中无法获得有效的纵向牵引,往往需要切除交锁的关节突甚至椎板、棘突等骨性结构才能完成复位。不仅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出血量,由于骨性结构的缺失还会导致医源性的脊柱不稳。Moore等介绍的这一方法,在同一节段的两椎弓根螺钉之间置入横棒临时固定,脱位节段上下两横棒提供了良好的把持,便于牵引复位。从而可以保留相关的骨性结构,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并且经过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监测以及围手术期神经功能的评估对比,证实了该技术的安全性。该技术虽然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创新,但却是充满智慧,方便、实用,值得推广。
表1 8例患者一般特征和临床资料。
图1:胸12-腰1骨折脱位的矢状面(左)和横断面(右)CT扫描,脱位节段的横断面CT显示存在“树形征”,即:该处腰1上关节突空虚,而可见脱位前移的胸12棘突和椎板,呈树形。
图2:术后1年的侧位片(与图1为同一患者)显示胸12-腰1脱位行胸11-腰2固定,矢状序列基本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