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彭庄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完成的「脊柱定位尺和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制及临床效果」项目在近期召开的第九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上荣获三等奖,其成果对现行脊柱骨折手术定位及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变常规的开放手术内固定为经皮微创途径置入内固定,手术创伤大大缩小,操作更加安全、便捷,临床实用价值更高。
据彭庄教授介绍,准确确定骨折椎体及需固定的椎体是脊柱手术的第一步。目前常用的定位骨折椎体的方法须多次透视,反复调整钢针位置,费时费力。该项目研制的脊柱定位尺由数枚「L」形钢针和一个带刻度的矩形框架组合而成。由于脊柱解剖比较特殊,往往需要先侧位透视找到骶椎作为参照,再去寻找骨折椎体,但侧位透视误差大,常须反复多次透视。正位透视虽然误差小,但辨认骶椎和骨折椎体较困难。脊柱定位尺使定位骨折椎和确定椎弓根穿刺点更加迅速、准确,透视时间和 X 射线辐射量也大大减少,其设计简捷,操作方便,不需配备导航等昂贵仪器,适用于胸腰椎骨折、椎体血管瘤、椎管内占位、黄韧带骨化症等疾患后路微创手术的术前定位,是脊柱后路手术安全、可靠的定位方法。
定位成功只是找到了经皮置入椎弓根钉的部位,如何能够通过该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没有特殊工具可谓寸步难行。为此,彭庄教授课题组自行设计了能够完全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和连接棒的系列手术器械,包括穿刺针、扩张套管、置钉器、穿棒器、撑开器等配套工具二十多件,只要正确掌握每件器械使用要领,手术变得更加简单,创伤也大大缩小。目前多数医院做胸腰椎骨折手术都要切开皮肤 15 cm 左右,术中要从脊椎骨上把肌肉完全剥离下来,并用拉钩用力牵开以方便找到螺钉的置入部位。不仅创伤大,出血多,术后疼痛反应重,而且术后康复慢,有时还会遗留腰背部疼痛的后遗症。课题组研制的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通过扩张套管和特制的置钉器,只需 1.5 cm 切口就可将一枚螺钉准确置入。置钉器还可以与特殊设计的穿棒器组合成一体,旋转穿棒器即可准确置入连接棒。整个手术操作依靠一系列配套工具完成,手术过程完全经皮操作,没有长的手术切口,也没有广泛的肌肉剥离和强力的组织牵拉,术后疼痛轻,出血极少,不须输血,术后脊柱功能恢复快,无后遗症。
目前,采用微创技术实施手术既是广大患者的迫切需求,也是脊柱外科未来发展方向。但由于我国微创手术器械的自主研发比较滞后,脊柱微创手术多是依靠引进国外器械,缺乏自主创新,费用昂贵。课题组自行设计与医疗器械厂密切合作,不仅取得了完全知识产权的创新项目,而且取得了可喜的科技成果。相信随着这一新技术的广泛推广,这种医院-企业联合、医师-工程师合作的新模式必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