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07年

2011-08-15 00:00 来源:互联网 作者:
字体大小
- | +

6月15日,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了我国首部《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在发布会上,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娄思权教授等专家解读了指南的基本内容。

娄思权说,该《指南》全面反映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颈椎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技术的规范性,展现了颈椎病研究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进展,并将推动颈椎病中西医合作研究。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颈椎病患者已达5千万人,每年新增颈椎病患者大约100万人。娄思权教授指出,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范围随之扩大,长期伏案的工作人群发病率在不断提高,已达到一般人群的6倍,颈椎病将逐渐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指南》是由我国颈椎病领域几十名著名专家反复推敲修改,历经一年时间初步完成的成果,为有效控制颈椎病的高发趋势提供了规范性的诊疗基础。

娄思权教授特别指出,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将拥有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对抗颈椎病,但应用高额医疗成本的诊疗方式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现有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只有通过简易、价廉和有效的措施,才可以降低颈椎病的发病率,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国的颈椎病诊疗领域发展出很多不同观点,诊疗手法和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有些诊疗方式和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尤其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比较混乱。《指南》将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分为六大部分,系统地把颈椎病的定义、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等进行了详细分类,从不同角度对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进行详细的说明。

《指南》明确了颈椎病定义: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变。

《指南》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将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

《指南》从不同角度对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中在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方面提出了规范化的方案。

娄思权介绍说,以往的文献报道表明,约90%的颈椎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可获得痊愈或缓解。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康复治疗等综合疗法,如应用中医药治疗手段结合西药消炎镇痛、扩张血管、利尿脱水、营养神经等类药物。

在应用传统的中医外治法、推拿、正骨手法和针灸疗法中特别强调,推拿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颈椎病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施歧教授说,椎动脉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后关节整复手法;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对于手术治疗,则分成了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其康复治疗的疗效评定。前路手术是经颈前入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和后骨刺并行椎体间植骨。其优点为脊髓获得直接减压、植骨块融合后颈椎获得永久性稳定。在植骨同时采用钛质钢板内固定,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专家们指出,临床上应将颈椎病的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结合起来,坚持预防第一、合理治疗和早期康复的原则。《指南》发布将为多学科间的交流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
 

编辑: 唐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