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技巧:带血管蒂游离腓骨获取技术

2015-02-25 15:24 来源:丁香园 作者:赵行琪
字体大小
- | +

目前临床上常常采取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由于其愈合速度快、疲劳骨折少、生长快速和骨吸收发生少的优点受到青睐。使用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的经典指征是骨缺损长度大于 6 到 8 厘米,几条穿筋膜腓动脉分支的存在使得取大块皮岛成为可能。

仔细地操作是获得最佳效果的前提,同时不能忽视手术并发症的存在。以下为来自 Mayo Clinic 的 Rochester 发表在 Tech Hand Surg. 的取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技术的指南:

历史回顾

虽然第一例带血管蒂骨移植由 Ueba 医生和 Fujikawa 医生在 1974 年开展,不过游离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作为一项补救处理下肢骨缺损的技术在 1975 年就由 Taylor 等人进行了报导。

从此,带血管蒂腓骨移植就因其血管蒂可知,机械强度较高,良好的生长功能为大家所熟知,结构和形状的特点使得其特别适合用于骨干的重建;选取 26-30 厘米长的骨,植骨处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适应证

骨缺损长度大于 6 cm-8 cm,如由创伤、骨肿瘤、骨髓炎或骨不连所导致。另外,骨缺损小于 6 cm 可也通过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治疗。还适用于包括长期传统治疗方式未能治愈的骨不连、先天性假关节和由于疤痕、感染、辐射所致骨血管的剥离。

禁忌证

当取游离腓骨导致下肢血供不足时,为该技术禁忌证。但文献中对此标准存在争议。Smith 等人报导下肢动脉狭窄超过 50% 是游离腓骨获取的禁忌证,但同样有报导在 2 条下肢动脉堵塞的患者成功获取游离腓骨而未出现并发症。

术前评估

根据解剖结构及区域血供,术前认真评估,选取合适的植入骨块,包括对取骨部位和植骨部位,从而使取出的植骨块保持较高的活性。如,术前胫腓骨 X 线片示患者之前腓骨骨折有畸形愈合,此时应从对侧下肢取游离腓骨。另外,应行全面的血管检查,包括脉冲和多普勒检查。

但是,对于术前血管造影目前仍是有争议的。Lutz 等人对 120 例进行腓骨皮瓣移植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血管造影评估后得出结论,只有当患者曾经下肢受伤或者足部血管异常搏动时才需要进行术前血管造影。

手术技术

临床解剖

腓骨的血供来自骨内膜动脉和骨膜动脉。腓动脉分叉下行 6-14 cm 形成滋养动脉分支,由骨干中三分之一的滋养孔进入腓骨,然后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形成骨内膜动脉。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骨干中三分之一分出一支骨膜支,形成骨膜动脉(图 1)。

QQ图片20150116093009.png
图 1,下肢血管解剖

膝下外侧动脉和胫前动脉分支分出弓状动脉, 提供腓骨近端及骨骺血供。腓动脉有一系列穿筋膜或肌的分支,使得可取皮岛大小达 10x20 cm。

腓动脉分支距胫前动脉主干 3 cm,穿比目鱼肌与外侧肌间隔相接(图 2)走行于胫骨后肌和屈拇趾长肌之间,远端与腓骨平行走行。两侧有两支静脉并行。腓动脉蒂长 6-8 cm,直径 1.5-3.0 mm。

QQ图片20150116093238.png
图 2,侧路取游离腓骨。由腓骨长肌和比目鱼肌间隔进入,从该横断图的中间三分之一可以看到腓动脉位于拇长屈肌和胫骨后肌之间。

分离

最初报导游离腓骨获取的 Taylor 等人采用的是后入路技术。不过,由 Gilbert 在 1979 年最先提出的侧入路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更为普遍。由 Wood 利用腓骨长肌和比目鱼肌之间的平面在 Gilbert 侧路技术上的改进,即 Wood 改良法,是在过去 20 年一直选择使用的技术。 

患者取仰卧位,腓骨侧臀部垫高,腿内旋。取另一块垫置于足下,在膝关节维持屈曲的状态时保护足部远端。大腿近端上气压止血带或者无菌止血带。

止血带充气后,在腓骨中间三分之一,外侧面做一纵向切口,切口深达皮下组织,抬起两侧皮瓣,此时见腓骨长肌腱(图 3)。

QQ图片20150116094021.png
图 3,切开皮肤后,抬高两侧皮瓣,可见腓骨肌和比目鱼肌间的脂肪条纹。

腓骨长肌腱后可见脂肪条纹,脂肪条纹位于比目鱼肌和腓骨长肌之间,起点就在腓骨的中三分之一,向上提起腓骨长肌腱,将比目鱼肌向后压(图 4)。比目鱼肌下见拇长屈肌肌腹,覆盖腓骨后表面。此时需特别小心,保证不要切到拇长屈肌,因为腓动脉穿此肌肉。

QQ图片20150116094359.png
图 4,脂肪条纹起点就在腓骨的中三分之一,向上提起腓骨长肌腱,将比目鱼肌向下压。

继续向近端分离,将比目鱼肌从腓骨上分离。如需要取比目鱼肌皮瓣,则将腓动脉比目鱼肌支结扎并切断。腓动脉深行穿肌肉起点,所以要在拇长屈肌近端边缘定位腓动脉(图 5)。仔细抬高骨后方,以避免切断腓骨时造成额外损伤。期间,可看到腓骨血管的各种解剖变异。

QQ图片20150116094835.png
图 5,腓动脉深入肌肉,所以要在拇长屈肌近端边缘寻找腓动脉。

在腓骨颈可见腓总神经,将腓骨外侧室肌抬起,并抬起近端腓骨骨膜上肌肉,以免损伤腓总神经。由于大块肌肉不利于血运重建,因此只有少量肌肉覆盖腓骨提供血供(图 6)。

QQ图片20150116095054.png
图 6。

与骨近端部分不同,此处腓骨神经分布远离腓骨,剥离骨膜是安全的,不用担心损伤到腓骨神经。然后将胫前肌抬起,分离近端到骨膜下直到看到腓总神经(图 7)。此时抬起此处肌肉,可在内侧看到骨间膜和胫前动脉。

QQ图片20150116095316.png
图 7,胫前肌抬起,仔细分离,寻找深部腓总神经

仔细保护神经血管结构,用 Gigli 线锯锯开要取出腓骨块的近远端(图 8),腓骨远端留 7-8 cm 以保证外踝稳定性(图 9)。

QQ图片20150116095740.png
图 8,腓骨下分离至腓骨颈,拉钩撑开,Gigli 锯截骨

QQ图片20150116100103.png
图 9,远端截骨,腓骨远端留 7-8 cm 以保证外踝的稳定性

锐性切开骨间膜(图 10)。

QQ图片20150116100309.png
图 10,向外旋转腓骨,锐性切开腓骨上骨间膜

锯断腓骨和切断骨间膜使得腓骨向后回缩。借此我们可以看到胫后和拇长屈肌间的腓动脉远端,在此处结扎。如果我们在近端残端留一段长线,将会大大方便我们分离血管(图 11)。因为胫后肌由远端向近端分离,所以腓动脉可进一步暴露(图 12),肌支进行结扎。

QQ图片20150116122824.png
图 11,腓动脉远端暴露,结扎后切断。

QQ图片20150116123212.png
图 12,小心切断腓动脉上的胫后肌,仔细结扎或者双极灼烧穿皮支血管

继续分离,直到只有血管蒂和拇长屈肌附着在腓骨上,在拇屈肌腱在腓骨的附着点上小心切断,注意不要损伤腓动脉。分离腓动脉至其胫动脉的分叉处,腓骨上只留腓动脉蒂(图 13)。

QQ图片20150116123703.png
图 13。

并行的动静脉用血管钳夹毕、或者结扎切断,松止血带,使得腿部止血的同时,骨获得血供。

腿部放两根负压引流管,一根放在拇长屈肌和比目鱼肌之间,另一根放在皮下。使用可吸收缝线将拇长屈肌缝至腓骨肌,皮肤分层缝合关闭。

骨移植

几条穿筋膜腓动脉分支的存在使得取大块带腓骨的皮岛成为可能(图 14)。在上止血带前可以用多普勒超声定位几个主要的穿筋膜支。皮岛的植入部位也可在切开后直视定位。

QQ图片20150116123953.png
图 14,可以利用腓动脉穿支血管制作皮岛

在计划取皮岛的部位,腓动脉暴露前,腓-比目鱼肌间隔需保持原状。切开后侧皮瓣,以分离穿筋膜支血管,使其靠近腓动脉。此时可见腓骨近端有血管分支穿过腓骨肌后方,而在腓骨中下段,血管分支走行于肌间隔(图 15)。因此,当我们从腓骨头下 10-20 cm 取骨皮瓣时,需要将拇长屈肌和比目鱼肌腱套上的带孔筋膜剥离。但是,当我们从腓骨头下 10-20 cm 取骨皮瓣时,皮瓣可能抬起后不见拇长屈肌或比目鱼肌相连(译者能力有限,此句没理解)。之后与传统腓骨移植过程进行。如果将剩余皮肤缝合,会导致皮肤过紧和骨筋膜室综合症,所以取皮岛区域我们选择用厚皮片覆盖。

QQ图片20150116124430.png
图 15,腓骨中段区域的穿支血管经常穿行拇长屈肌和腓肠肌,而腓骨远端区域穿支血管走行于比目鱼肌腓短肌之间

并发症

虽然取游离腓骨的严重并发症并不常见,但还是存在几个潜在的并发症。经多普勒血流仪检查及手术探查确定,会有近 10% 经历游离腓骨移植的患者形成血栓。对骨血流、新骨形成和细胞计数的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指出带血管蒂腓骨移植的血栓形成显著低于传统的未带血管骨移植。

一部分患者需要二次骨移植。在之前我们报导过血管骨移植后成功率接近 68%,有些部位的效果很差,有些患者发展为骨髓炎。一期不能愈合的患者可能通过二期手术如松质骨移植达到治愈目的。在我们治疗的病例中,补充植骨的成功率可达 82%。

另一并发症为移植腓骨的压力性骨折,有报导称其可在高达 23% 的患者中发生。下肢常见,上肢也可发生。移植腓骨的桥接钢板刚性固定或髓内钉固定可降低骨折的发生。如果移植骨有充足的血供,可通过简单固定使骨折愈合。

幸运的是,腓骨处的并发症几乎没有,或者是非常短暂即可治愈。我院治疗的 132 例使用游离腓骨移植的患者中,只有 10 例 (8%) 有腓骨处并发症。这其中包括同侧胫骨的压力性骨折、拇长屈肌腱挛缩、短暂的腓神经麻痹及骨筋膜室综合症。

在儿童,踝关节可发生外翻畸形,但骨骺近端的下胫腓融合可能避免其发生。

康复或术后护理

手术时可使用夹板维持脚踝一个中立背屈位,夹板中填充适宜材料。术后去除,患者穿特制步行鞋 6 个月,可承担适当负重。

病例

14 岁男童,右手伸开摔倒后右侧肱骨中段骨折,X 线片提示为病理性骨折,活检报告为 1 级软骨肉瘤,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切除软骨肉瘤后,患者肱骨缺损 13 cm,采用游离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治疗(图 16)。重建成功,随访 4 年未见复发。

QQ图片20150116125208.jpg
图 16,软骨肉瘤所致的病理性骨折,使用游离带血管蒂腓骨重建(A)。切除肿瘤和软组织后,取游离带血管蒂腓骨重建骨缺损(B)。4.5 月后腓骨与肱骨吻合良好,骨折愈合(C)

结论

目前临床上常常采取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由于其愈合速度快、疲劳骨折少、生长快速和骨吸收发生少的优点受到大多数骨科医师的青睐。虽然使用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的经典指征是骨缺损长度大于 6 厘米,但对于骨缺损小使用传统治疗方法不佳的患者依然可以使用。

同时包括长期传统治疗方式未能治愈的骨不连、先天性假关节和由于疤痕、感染、辐射所致骨血管的剥离。虽然并发症很少,但外科医生必须认识的其发生的可能性。要想取得理想效果,认真仔细地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赵行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