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跟骨骨折的受伤机制和病例解剖学特点都获得深入了解。有超过75%的跟骨骨折是合并有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损伤。部分患者经治疗后仍然会发生术后疼痛和踝关节不稳,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并进一步增加社会医疗费用负担。
目前,哪种治疗方案对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最佳仍存在争议。过去文献表明行延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良好。加拿大创伤骨科协会的一项大样本(559名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这类骨折也能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和患者的满意。
大部分获得解剖复位的患者恢复良好,但是还有一部分患者发生距下关节炎疼痛和需要进行延期距下关节融合术。很多研究发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这类骨折预后差与骨折的严重程度有关。移位性Sanders IV型跟骨骨折伴有由高能量损伤造成的3条骨折线,后者穿过后距下关节面,导致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均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
加拿大另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进行延期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患者有47%是Sanders IV型跟骨关节内骨折,而后者需要进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概率是其他简单骨折(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5.5倍。另外,无论原先是进行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延期距下关节融合术都能获得不错的疗效,而且患者均表示满意。
1991年,Sanders提出早期进行距下关节融合术(PSTA)可有效减少Sanders IV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受限的时间。因此,来自加拿大的Richard Buckley医生等进行研究来比较ORIF和ORIF+PSTA治疗Sanders IV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文章最近发表在J Orthop Trauma上。
这项随机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纳入了2004年到2011年间31名移位性Sanders IV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17名患者通过外侧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剩下14名患者进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早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功能恢复情况主要通过SF-36、肌肉骨折系统术后评估系统(MFAS)、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和直观模拟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ue Scale)。
研究结果显示总共有26名患者(81%)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但是ORIF和ORIF+PSTA治疗Sanders IV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其中ORIF组和ORIF+PSTA组的平均SF-36分别为30.2和37.8,平均MFAS评分为44.2和37.9,平均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62.5和65.8,而直观模拟评分分别为36.8和36.0(图1)。
图1:ORIF组和ORIF+PSTA组的随访结果
因此,本研究发现ORIF组和ORIF+PSTA组治疗Sanders IV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长期疗效并无明显差异。然而,由于ORIF+PSTA可使跟骨骨折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更快,而且不需要二次手术治疗,所以作者建议使用ORIF+PSTA治疗Sanders IV型跟骨关节内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