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初次置换术后感染率介于0.3%-2.22%之间,而翻修术后最高可达5.9%。
假体周围感染的处理方案包括:清创并保留假体、更换假体、以及关节融合或截肢等挽救性手术。
目前,二期翻修被广泛认为是处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金标准,文献报道其成功率介于65%-100%之间。但目前尚有下述问题尚不清楚或存在争议:
1、导致不同研究的成功率差异较大的原因、以及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
2、二期翻修方案中抗生素治疗的理想时限、再次植入假体之前需要停用抗生素多长时间;
3、再次植入假体时微生物学结果的影响。文献报道二期手术时细菌培养阳性率介于0%-28%之间,二期手术中培养所得细菌通常与一期手术时的培养结果不同,而且再植术中细菌培养结果阳性似乎并不能预测治疗的失败。
最近,芬兰奥鲁大学(oulu university)附属医院的Puhto AP等学者进行了一项较大样本的研究,探讨了以二期翻修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以及再植术时的微生物学特点。文章发表于最新一期JOA上。
Puhto AP等学者从奥鲁大学附属医院数据库中回顾性收集了该院于2001年2月至2009年8月之间采用二期翻修的方式所处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例。详细记录所有病例的相关资料。
该研究采用McPherson系统将假体周围人工关节感染分为如下3型:术后早期(术后4周内)感染、急性血源性感染(病程小于4周)、以及晚期慢性感染(病程大于4周)。
治愈标准为:在随访期结束时无感染的症状或体征(疼痛、肿胀、发红、皮温升高、伤口流液、假体松动),以及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血沉均正常。
治疗失败的标准为:重新植入的假体因顽固性感染再次移除、患者存在感染的症状或体征、从关节滑液或假体周围组织中分离出与此前相同的致病菌、患者持续接受抗生素治疗。
随访结束时病变关节的结局划分为:假体存留、髋关节切除成形、膝关节融合、截肢。
具体处理方案包括:
1、一期手术时取除所有假体组件及异物并彻底清创;同时取多份软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2、常规使用含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的骨水泥,并每40g骨水泥中加入1-2g万古霉素混合后制作骨水泥间隔放置于关节间隙内;缝合切口,伤口内不留置引流物;
3、切取细菌培养标本后立即开始进行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包括万古霉素1g,每天两次,以及头孢呋辛1.5g,每天3次;根据细菌培养(包括常规进行富集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
4、抗生素治疗共持续6周,其中包括至少4周静脉注射用药;二期手术前停药至少4周时间;
5、二期手术时再次取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并再次彻底清创;标本切取完成后立即予以万古霉素1g,每天两次,以及头孢呋辛1.5g,每天3次静脉注射治疗,直至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得到明确;如果前次药敏结果显示致病菌对上述抗生素不敏感,则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6、如果富集培养结果阴性,则停止用药;如果至少两份标本培养结果阳性,则视其为新的早期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病例继续用药,直至总的抗生素治疗时间达到膝关节3个月,髋关节2个月的标准为止。
表1 患者的临床特征
研究结果如下:
1、本研究共检索到113名患者113例接受二期翻修处理的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病例,其中6例因结果不确切被排除,结果共107例病例纳入最终分析;其中48例(44.9%)患者的上次手术在作者所在医院进行;
2、总体成功率为94.4%(101/107),其中术后早期感染者成功率为94.4%(17/18)、急性血源性感染者为93.8%(15/16)、晚期慢性感染者为94.5%(69/73);
3、髋关节感染病例成功率为98.4%,膝关节病例为89.1%,两者无显著差异;
4、15例(14.0%)为多种细菌感染,其中6例治疗失败;但治疗成功和失败病例的所有变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5、共获得90.7%病例(97/107)的假体再植时细菌学结果,其中阳性率为5.2%(5/97),其中一例在两期手术时所切取标本均培养出白色念珠菌,该病例最终治疗失败;其余4例二期手术所送检标本中培养出凝固霉阴性金葡菌(2例)、粪肠球菌(1例)、以及大肠杆菌(1例),这些病例均成功治愈;
6、再次植入假体时组织标本培养阳性病例的治疗成功率为80%(4/5),而培养阴性病例的成功率为96%(88/9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24)。
表2 微生物学检验结果
表3 治疗失败病例的相关特征及结局
通过上述研究,Puhto AP等认为二期翻修以及在两期手术之间进行为期6周的抗生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成功率。本研究中仅有一例病例两次手术获取标本的培养结果相同。今后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假体周围感染最适宜的抗生素治疗期限以及二期手术时进行细菌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