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脊柱的矢状面生理平衡维持着抵抗重力轴最小能量支出的曲度。脊柱矢状面不平衡为临床症状、退变性疾病发展和围手术期计划的重要因素。颈椎矢状面平衡与骨盆入射角同等重要,与最新的参数T1斜率、颈部倾斜和胸椎入射角有关。
T1斜率为脊柱整体矢状面平衡的标志,其重要性如同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的关系一样。为维持生理颈部44度的倾斜,胸椎入射角增加T1斜率和颈椎前凸,反之亦然。
胸椎入射角和T1斜率可作为预判颈椎生理曲度的参数。新近的概念T1斜率,在侧位X线片由于肩膀的阻挡而不能精确测量。亦未有研究比较X线和CT在颈椎曲度评估的差异。
韩国哈雷大学圣心医院神经外科的学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CT和X线由于体位不同而参数不同,T1斜率和胸椎入射角可作为评估颈椎矢状平衡的参数,文章于2014年5月发表在Spine上。
该回顾性病例分析共纳入50例无症状的成人,同时行颈椎CT和X线片检查。对CT和X线片测量的T1斜率,C2-C7的Cobb角,颈部倾斜度和胸椎入射角(图1,图2)进行评估。进而对两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
图1颈椎参数示意图。
图2 X线和CT测量颈椎参数示意图。
研究结果显示,X线和CT测得的T1斜率、胸廓入射角、颈部倾斜度和C2-7曲度显著相关(表1,图3),X线测得的T1斜率较CT测得的平均值大3.3度,X线测得的颈椎前凸角较CT测得的平均值大5.93度。X线和CT测得的胸椎入射角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表3)。
表1 Pearson相关系数。
图3 线性回归分析。
表3 颈椎参数的比较。
上述差异可能的原因为X线和CT检查时站立位和卧位体位的不同。胸椎入射角和T1斜率可作为评估颈椎矢状面平衡的指标。
依据文献中胸椎入射角等于T1斜率和颈部倾斜度两者之和,本研究证实X线和CT中,胸椎入射角增大,可增加T1斜率,最终增加颈椎生理前凸(C2-7角度)。卧位CT所得参数可用来预测站立位X线参数。
由于前路颈椎融合手术为仰卧位进行,站立位X线片获得的颈椎生理曲度的数据略不同于卧位CT的数据,明确这些差异,有助于脊柱外科医师在颈椎手术中更好的回复颈椎的生理前凸。
本研究中样本数为50,且X线和CT组年龄和性别有差异。其结果有待于更大样本量、年龄、身高、体重和性别匹配的比较研究加以证实。另一方面,T1斜率和颈椎矢状面角度的关系及颈椎矢状面曲度的金标准尚不明确,亦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