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骨折后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改善结局

2014-05-26 21:01 来源:丁香园 作者:超人也想当好医生
字体大小
- | +

脆性骨折常常与残疾和高死亡风险联系在一起,后者不仅发生在髋部骨折中,还与其他部位的脆性骨折密切相关。甚至,任何部位的脆性骨折病史都预示着以后发生骨折的高风险性。

因此,临床实践指南建议脆性骨折的患者应行骨密度测试,如发现有骨质疏松,则必须予抗骨质疏松治疗。但大部分患者都未行相应的抗骨质疏松治疗,还有一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极差,这都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和疾病的预后。

来自美国的Akhila Balasubramanian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其结果表明仅有部分患者会遵循临床实践指南中关于脆性骨折的骨折疏松治疗方案的建议。文章最近发表在J Bone Joint Surg上。

该研究纳入了2001年1月到2009年12月间发生低能量骨折的所有50岁以上患者,共88571名女性(平均年龄为72.3岁)和41984名男性(平均年龄为70.5岁),骨折发生主要部位有髋部、脊柱、肱骨和桡骨或尺骨远端(以下简称腕部)。病例筛选项目主要是剔除掉12个月内发生过脆性骨折、有过抗骨质疏松治疗、患有恶性疾病或Paget病的患者(见表1)。

表1:患者基本信息

骨质密度主要是通过双能量X线骨密度仪测量,从而评价该患者是否合并有骨质疏松。对于发生脆性骨折后使用二膦酸盐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主要通过估算药品持有率来比较患者短期(0-90天)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与长期(90-365天)的差异

通过上述资料的数据比较分析,作者发现有19%女性患者和10%男性患者发生脆性骨折前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而30%女性患者和15%男性患者在发生骨折后才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或测量骨质密度(见表2)。其中脊柱骨折患者中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最高,髋部骨折次之。

男女性患者12个月药物治疗的平均依从性分别为56%和61%,而短期(0-90天)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与长期(90-365天)的无明显差异(见表3)。另外,结果还提示脆性骨折患者中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见图1)。

表2:脆性骨折后患者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或DXA的比例

表3:脆性骨折后患者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依从性

图1:2001年-2009年脆性骨折患者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

1/3的女性和1/6的男性患者遵循临床实践指南中关于脆性骨折的骨折疏松程度评估和治疗方案,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作者认为骨折二期预防与一期预防同等重要,而且考虑到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必须提高患者对脆性骨折后的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依从性。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林超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