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者们建立了腰椎侧方腹膜后经腰大肌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术,可替代众所周知的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相比,腰椎侧路椎间融合术结合了前路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的优点。特别是腰椎侧路椎间融合术具有以下优点:移植物与受者界面改善、融合率高、脊柱力线恢复好、通过椎间和椎管高度的恢复而更好的间接椎管减压、出血少、患者下地活动早和住院天数缩短。
尽管侧路椎间融合术已有效的用于很多成人退变性疾病,如脊柱侧弯、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和峡部裂腰椎滑脱,由于腰骶干穿过腰大肌,术中可能损伤腰骶干。因此,此手术的安全性的担忧也存在。文献报道损伤腰骶干的几率为0.7%到23%,其中最大病例的报道随访时间为1年。而且未区分髂腰肌损伤亦或腰骶干损伤导致的肌力减退。
美国威尔康乃尔医学院骨科的学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腰椎侧路椎间融合术腰骶干相关症状发生率高,但可逐步减轻,文章于2014年5月发表在Spine J上。
该回顾性病例分析共纳入451例(919个节段)单纯行微创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椎间融合器:XLIF-Nuvasive或Depuy的COUGAR系统,图1)或联合后路腰椎融合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5月,手术时平均年龄63岁(24-90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9Kg/m2。评估指标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诊断,手术侧别,手术时间,rhBMP使用情况,治疗节段,各随访时段神经功能的评估。
图1一例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的病例。
为区分术中牵拉或压迫所致腰骶干损伤和髂腰肌损伤,作者将肌力4级,持续6月以上,或任一时间肌力3级及以下,定义为神经损伤。对腰骶干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8.5%的病例有大腿前方及腹股沟区痛,38%的患者有感觉减退,23.9%的病例有肌力减退(表1)。随访终末,4.8%的病例仍有大腿前方及腹股沟区痛,感觉减退和肌力减退的患者分别为24.1%和17.3%。排除术前即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9.3%和3.2%的患者分别存在手术所致的持续性感觉和肌力障碍。
表1 单纯行腰椎侧方椎间融合病例中入路相关的肌力减退情况。
在随访时间18月以上的患者中,9.6%和3.2%的患者分别存在手术所致的持续性感觉和肌力障碍(表2)。在58例行单独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的病例中,手术节段(腰2/3)为腰骶干损伤的危险因素,而使用rhBMP-2为术后持续肌力减退的危险因素(表3)。
表2 随访时间18个月以上的存在持续神经损害的病例情况
表3神经损害和疼痛症状的回归分析
上述结果显示,尽管微创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术后大腿前方/腹股沟区疼痛及肌力感觉减退发生率高,但可随时间而逐步缓解。手术节段为腰骶干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腰2/3在内的三个节段以上手术,P值为0.007)。
本研究为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文献中病例数最多的报道,且随访时间超过18个月的病例数居多,而且,在手术相关的腰骶干损伤评估时,考虑了术前的肌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