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胸三角肌肌间沟入路存在切口大,需广泛剥离牵拉软组织显露肱骨外侧等不足;为减少软组织损伤,更加微创的劈三角肌入路被运用于临床,可以减少肩部手术区域软组织创伤,德国的Juliane Mohr和Benjamin Buecking医生等人进行了一项120例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最终发现胸三角肌肌间沟入路和劈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相似,如要明确哪种入路更为优良,则需要进一步增加患者数量来进行比较研究。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的5月的CORR杂志上。
美国亚特兰大的Xavier A. Duralde教授对此进行了一项随文评论,现试译如下。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现状
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提高,肱骨近端骨折的发表率也在持续升高,是老年患者第三常见骨折。虽然80%的肱骨近端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但是移位型骨折常常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由于患者生理机能减退、骨折部位生物力学条件不良,手术治疗要面临很多挑战。
肱骨近端有许多肌腱附着,会对骨折端及骨折块产生牵拉导致移位,想要闭合复位肱骨近端骨折因此非常困难。肱骨近端血供丰富,但是易于受损,因此在手术中需细心保护。骨折本身或者手术过程中造成的血管损伤是导致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由于骨质疏松,内固定物在肱骨近端的把持力减弱,导致手术失败。有许多固定器械可以用于肱骨近端骨折,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锁定钢板、交锁髓内钉、各种经皮穿针固定技术、和缝扎固定均可以取得良好疗效。由于内固定器械以及手术技术的不同,目前还很难确定哪种方法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最佳方式,因此骨科医生仍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处理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方向
Mohr及其团队使用胸三角肌肌间沟入路和劈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骨折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标准的胸三角肌肌间沟入路和“更微创”的劈三角肌入路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包括疼痛、肩关节活动度等在内的临床结果也没有显著差异。研究人员因此很难确定哪种入路治疗效果更好。Mohr等人发现钢板固定前的骨折复位情况会明显影响临床效果,劈三角肌入路虽然在复位骨折操作时比较困难,但是也并未出现腋神经损伤。
针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处理,Mohr等人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进行研究,仅仅探讨手术入路对疗效的影响,类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肱骨近端骨折的理解和认识。虽然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问题,但是也得到了影响患者最终疗效的其他信息,即:良好的复位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有一些研究主要关注提高骨科器械内置物的机械性能,但却忽视了处理骨折的主要原则。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处理,需要轻柔小心的暴露骨折端,避免损伤血管。成功的手术需要对复位后的骨折进行稳定的固定,内置物必须可以充分中和导致骨折端的变形的所有力量。
作者并未像其他学者一样对骨折端进行植骨。由于内置物松动导致的翻修手术占到10%。,虽然这一比例较以往的研究要低,但仍相对较高。
如何获得理想疗效?
复位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很多。目前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所存在的主要挑战在于肱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及肱骨距粉碎所导致的内翻畸形。由于难以预测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因此必需提高骨折治疗的效果。以往报道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0%至34%之间。
骨科医生必需想办法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每种骨科器械相互之间具有细微差别。医生不仅有义务研制新型内置物,而且必需了解手术过程中的所有相关技巧,成功完成手术。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使用多向锁定钢板固定手术中的一个必需步骤。作者同时观察到影响手术效果的其他因素。使用多向锁定钢板的其他技术要点包括:安全复位技巧、螺钉与钢板锁定技术、最大程度的植骨技术、肱二头肌肌腱以及肩袖处理技巧等。使用交锁髓内钉时同样需要用到上述技术,但需面临更多挑战,如:如何通过闭合复位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如何放置髓内钉以避免钉尾撞击综合征和损伤肩袖,如何对抗肢体重力带来的不利影响。最近有多种改进的经皮固定方式被报道,包括经皮置入空心螺钉、以及外部cage技术。
对上述所有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提高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例如Mohr及其同事所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有利于骨科医师完成骨折的治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