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气道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额抬颌法,另一种抬下颌法。通常操作使用的是第一种,一手以掌侧置于患者额部向后向下压,另一手以两指抬起下颌,使患者头部后仰以开放气道,该法能高效地使舌头从咽喉后部抬起,清理气管的开口。抬下颌法被推荐用在怀疑有颈部损伤的患者身上的,因为按额抬颌法会使头部后仰,必然会有颈部及舌头的运动,对于有颈部损伤的患者而言可能导致二次伤害。
其操作为:双手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向上或向后方提起下颌,头保持正中位。注意不能使头后仰,不可左右扭动(图1)。为了评价对于不稳定性上颈椎患者,两种开放气道手法的效应及安全性,美国学者Prasarn等在人体标本上进行了研究,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Spine杂志上发表。
图1 上图为抬下颌法,下图为按额抬颌法
在该研究中,对9例新鲜人体标本创建不稳定性C1-2骨折模型(II型齿状突骨折)。将电子传感器至于受伤颈部节段的上方和下方后,一种电磁运动分析装置被用来评估颈部的角度和直线运动。并分别记录2种气道开放手法,戴或不戴颈托数据。
该研究结果显示,按额抬颌法较抬下颌法产生2倍的角运动,并且,断端移位更大,约1cm(轴位、侧位、前后位测量)。该结果可以通过上颈椎解剖及颈部损伤机制解释:当压力应用于患者的额头时,按额抬颌法涉及到颈椎的伸展及可能的轴向牵引。然而,抬下颌法不产生上述力量,抬下颌法的力量仅仅作用于下颌骨。按额抬颌法通过伸展颈椎,齿状突可能向后移位,减少脊髓空间,引起脊髓受压。另外,虽然最新指南建议按额抬颌法开放气道,但是其推荐依据为4级证据,文献陈旧,并且没有研究评估开放气道手法对颈椎的效应。
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稳定性上颈椎创伤患者,抬下颌法开放气道较按额抬颌法产生更少的运动及移位,因此抬下颌法开放气道更适用于怀疑颈椎损伤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