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寰椎发生创伤、感染、先天畸形等伤病时,需要对其进行内固定术,以往,Harms、Melcher、Blagg等均曾介绍其寰椎固定螺钉的进钉点等置钉策略。这些置钉方案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为尽量降低这些风险,寰椎后弓成为新的置钉通道。James M. Lin等在近期对数种经寰椎后弓置钉的方案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对比了其可行性,其成果发表于The Spine Journal杂志。
该研究选取了100例创伤患者的薄层CT影像学资料,以DICOM格式利用GE Healthcare eXplore MicroView 2.1.2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分析,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寰椎双侧模拟置钉(图3),所选用螺钉为3.5mm直径螺钉,置钉方案分别采用Resnick、Benzel、Tan、Ma等作者介绍的策略(表1,图1,图2),螺钉方向采用Christensen所推荐的内倾7.5度、头倾12.5度。
图1 不同置钉方案的进钉点图示
图2 不同置钉方案的进钉点图示
图3 3.5mm螺钉模拟置钉示意图
表1 解剖测量数据
对置钉成功的情况进行统计,置钉成功的定义是螺钉不破出以下关键结构:外侧为椎动脉孔、上壁为椎动脉沟、内侧为椎管内壁。对各解剖数据(表1,图5)、最佳螺钉长度进行测量,并观察置钉的安全区间(图4)以及寰椎后结节的形态(图6)和后弓骨性变异的情况(图7)。
图4 不同平面安全区域示意图
图5 轴状面、冠状面、矢状面解剖数据测量示意图
图6 寰椎后结节不同形态示意图,(A)单结节,即常规型;(B)无结节;(C)后沟型,后结节未发育;(D)双结节
图7 寰椎后弓骨性结构变异形态. (左)无变异; (中)存在变异,骨环不闭合;(右)存在变异,骨环闭合
以上研究的结果表明,各置钉方案的成功率分别为:50%(Resnick),92%(Tan),58%(Ma),85%(Christensen),后弓平均高度为6.7±2.1mm;椎动脉沟高度的平均值是4.9±1.1mm,是制约置钉安全区间的最关键因素;所有患者均可以实现成功置钉;寰椎后结节的形态存在多种变异(表2,3,4,5)。
表2 以各重要结构做为参考的置钉成功率统计
表3 置钉安全区间
表4 寰椎后结节变异情况统计
表5 寰椎后弓骨性变异情况
根据以上结果,作者认为:C1螺钉固定是可行的,但因为其解剖结构复杂多变,至少目前并不存在一种可以应用于所有患者的置钉策略,进钉点的选择至关重要,而椎动脉沟的高度是最大的限制因素。因此,通过详细周密的术前规划,几乎所有患者都可以找到安全的置钉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