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腰椎疾病做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日趋成熟。利用该方法可最大限度的保护腰椎侧肌、棘突、棘突间韧带以及关节突关节,从而避免常规开放手术所引发的的脊柱不稳。但是由于技术差异等原因,其临床治疗效果参差不齐,成为进一步推广的阻碍。
针对这种情况,日本的Minamide教授等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究内窥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
研究人员前瞻性的纳入了在2007年至2010年进行内窥镜椎板切除的366例患者。纳入标准:神经性跛行或由腰椎管狭窄引发的下肢疼痛;MRI上中至重度的腰椎管狭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剔除标准:腰椎狭窄累及3个节段;肿瘤;创伤;膝或髋关节的退行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多发性神经病;化脓性脊椎炎;破坏性脊椎关节病或脊椎手术史。
术前和术后随访利用功能评价工具对患者进行评定,如: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s)、Roland-Morris 功能障碍问卷表(RMDQ)、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评估调查量表(JOABPEQ)以及SF-36 量表。根据JOA评分计算临床恢复速率,从而评定治疗效果。恢复速率=100×(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29—术前JOA评分)。临床效果由此分为4个等级:大于75%为极好;50%—74%为良好;25%—49%为一般;小于25%为较差。将大于25%定义为治疗成功。
图1:A-C 带有长弯形内窥镜钻头的高速钻(A)、弯形Kerrison咬骨钳(B)和弯形超声波吸引器(C)用于切除关节面关节。 D-E 利用长弯形高速钻切开椎板(D),然后利用Kerrison咬骨钳进一步去除椎板(E)。
图2:在棘突的基底部钻孔(阴影部分)以获得对侧的手术视野。
图3:内窥镜向侧方旋转,获得25°的视角。通过对侧良好的视野,通常能获得60°-75°的良好视野。视野在管状牵开器之外。
图4:内窥镜下椎板切开。单手持钻,为避免手术部位受机械震动的影响,拇指、食指以及中指持钻,中指或环指放在管状牵开器上,小指顶在皮肤上。
图5:内窥镜下椎板切开术的镜下图像。在椎板和内侧关节面钻孔后,可确定椎板内侧间隙的大小(A);通过切除棘突的基地部分可获得对侧的术野,通过使用弯型器械可在椎骨关节面做喇叭形切口(B);切除黄韧带的附着点后,黄韧带浮起。黄韧带在中间劈为两半,像张开的翅膀一样浮起(C);分清黄韧带和硬脊膜的层次后,将增生的韧带轻柔的移除(D);移除黄韧带后,可看到硬脊膜的波动,找到神经根后,在侧隐窝向两侧减压(E);通过观察硬脊膜波动和探查横行的神经根以确保充分减压(F)。在所有平面,左侧是头端,右侧是尾端。
图6:内镜手术可充分的观察到侧隐窝和神经孔。
图7:74岁老年女性退行性L4-5滑脱患者,伴有腰部和下肢疼痛。在行走200米后就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 A:术前屈伸位平片发现L4-5有25%的向前滑脱,矢状位MRI在滑脱的部位发现椎管狭窄。 B:内窥镜下L4-5椎板切除术后2年,,屈伸位片及MRI。从平片可知,脊椎不稳无发展。MRI显示手术部位椎管减压。 C:术后两年螺旋CT,可见关节面关节未受损伤。
结果发现,纳入的366例患者中只有310例患者完成了为期2年的随访。包括148例男性患者和162名女性患者,手术时的年龄为68.7岁(47—88岁)。139名患者只有腰椎管狭窄;143名患者有腰椎管狭窄并退行性滑脱;28例患者有腰椎管狭窄并退行性侧凹。205(66.1%)患者进行了单节段减压,105(33.9%)名患者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减压(通过一个手术切口完成)。
术前JOA评分为14.1±4.2,随访2年JOA评分为22.6±4.5。平均JOA21.7得分恢复速率为61.3%±24.3%。临床效果极好和好的患者比例均为34.9%,21.7%的患者临床效果一般,8.5%临床效果较差。临床效果较差患者的术前JOA评分最低(p<0.01)。RMDQ、JOABPEQ及SF-36均较术前大为改善。
腰椎管狭窄、名患者有腰椎管狭窄并退行性滑脱以及腰椎管狭窄并退行性侧凹这三类患者的上述评分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12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6(1.9%)例患者硬脊膜撕裂、1(0.3%)例患者手术定位错误、4(1.3%)例患者一过性神经疼痛、1(0.3%)例患者发生感染。
该研究表明,通过改进手术技术,内窥镜下椎板切开术可有效的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