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往往非常棘手,一般的治疗原则为早期发现并彻底切除。在传统的手术方法中,由于防止椎体临近大血管的损伤较为困难,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多采用分块逐步切除恶性组织或从椎体肿瘤内部予以切除和刮除的常规方法。其缺点主要体现在肿瘤细胞对肿瘤周围组织结构的高度扩散性和难于确认及划分正常组织与瘤性组织的界线,而这也是肿瘤切除不彻底并引起原发性恶性赘生物复发的主要因素。
原发性恶性椎体肿瘤的预后,依赖于赘生物的类型、肿瘤切除的方式、辅助的药物疗法和放射疗法的实施。肿瘤刮除术与分块逐步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可能性是很高的。为了减少或降低肿瘤局部的复发率并提高存活率,一种全脊椎切除的新手术技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孕育而生。
TES技术包括:用不锈钢线锯锯开双侧椎弓后切除整块椎板,以及在整块椎体切除后的后路器械固定和前路融合。TES的优势在于,它是将整个椎体分两次予以完全切除,也就是一次切除椎体的一半,这种技术远胜于分块逐步切除的模式,并且是一次性完成整个手术的全过程。因此,TES为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但由于TES彻底破坏了脊柱前后方的稳定结构,不利于脊柱稳定性的恢复,特别是多节段的椎体整块切除。为了进一步探讨多节段椎体整块切除治疗脊柱肿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日本学者Katsuhito Yoshioka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以评价3个或3个以上节段行TES后脊柱重建的临床与影像学疗效。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Spine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选取金沢大学附属医院在2006年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26例3个或3个以上节段行TE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6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范围为19至68岁,平均年龄49.6岁。有9例患者为原发性脊柱肿瘤,其中骨巨细胞瘤3例,血管肉瘤2例,脊索瘤1例,骨肉瘤1例,多形性癌1例,平滑肌肉瘤1例;其余17例为转移性肿瘤,包括肾细胞癌8例,甲状腺癌3例,乳腺癌3,软骨肉瘤1例,肺癌1例,上颌骨骨癌1例。
26例患者切除的部位,9例为颈胸段椎体,胸段椎体10例,胸腰段椎体6例,腰段椎体1例。有18例患者为3个节段的椎体全部切除,6例患者除有3个节段的椎体全部切除外还伴有临近节段的椎体部分切除,有2例患者为4个椎体全部切除。
所有患者在行TES后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钛网笼填充自体骨移植进行脊柱重建,同时行脊柱缩短术以增加脊柱重建的稳定性。患者椎体切除的长度为52-124mm,平均长度为84.6mm;脊柱缩短长度为3-22mm,平均为10.4mm。采用X线与CT扫描对多节段TES并行脊椎重建后患者的内固定失败与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价。

图1.A,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B,钛网笼填充自体骨移植进行前路脊柱重建;C,连接器装置由螺纹杆(直径:3毫米)在双侧连接后方的钉棒和前方的钛网笼作为人工椎弓根

图2.病例15:T8,T9,T10椎体肾细胞转移癌。 A,侧位平片;B,术后1个月的 CT检查结果;C,术后第6个月时,出现13mm的钛网笼下陷,至术后第8个月时钉棒断裂;D,翻修手术采用4根钉棒
该研究结果显示,26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因一般情况恶化而退出研究,只有22例患者完成了1年以上的随访和影像学评价。22例患者在整个随访周期内其手术部位未发现明显的局部复发及转移证据。有11例患者(50%)出现了钛网笼下陷移位,其中8例患者钛网笼下陷的出现时间为术后1个月。只有1例患者在行TES术后第8个月时因内固定失败需行翻修手术,另有1例患者在术后第24个月时钛网笼的接触面周围呈现出骨吸收影像。
该研究结果表明,3个或3个以上节段行TES可以较完整地切除肿瘤,且局部复发率低,治疗效果较好。而椎间融合器内置物的沉降是TES术后一种较常见的现象,且术后出现的时间较早。对于多节段TES,脊柱缩短术可以增强椎体整块切除后的脊柱重建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