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通常采取半髋手术治疗。半髋置换术的材料选择包括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型。传统观点认为,对老年人骨折,特别是骨质质量较差的患者,非骨水泥型半髋在安全性能上要好于骨水泥型材料。2010年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1],骨水泥型半髋术后残余疼痛和关节运动度要好于非骨水泥型半髋。尽管如此,目前临床骨科医生对两种髋关节置换材料的选择仍存在较多争议。
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假体周围骨折往往是致命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二次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因此,从术后并发假体周围骨折方面进行适应症的考量相当有意义。
近日,来自苏格兰地区的学者对半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并比较了两种不同材料间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病率差异,相关结论发表在近期出版的Injury上。
研究数据来源于苏格兰皇家亚力克山大医院因移位股骨颈骨折而行半髋置换治疗的患者。其中非骨水泥型材料采用Austin-Moore假体(AMP),骨水泥材料采用Exeter创伤股骨干假体(ETS,stryker)。统计半髋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例次,并计算发病率,进行组间比较。
研究结果提示,在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共139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入住该医院,其中546例患者接受半髋置,183例患者使用骨水泥型ETS,363例患者使用非骨水泥型AMP(表1)。ETS组患者无髋关节周围假体骨折发生,而AMP组则有15例(4%)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4),如表1,2,3,4所示。
表1:纳入研究的患者特征
表2: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
表3: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特征
表4: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发生的病因及内科合并症
假体置换至假体周围骨折发生时间11天-5年,平均2年(表5)。
表5:手术具体信息
15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中,7例存在严重痴呆,6例有心脏疾病,2例有肾功能损害。最终80%(12例)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而接受再次手术治疗患者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高达42%(主要为深部感染,出血需要输血)(表6)。
表6:假体周围骨折治疗方案
研究者在讨论中分析:1.非骨水泥型半髋假体的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较高,发生骨折的患者一般均合并较重的内科疾病,而两者在及基线水平内科并发症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提示临床上使用骨水泥型半髋假体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2.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非骨水泥型半髋假体的内科合并症比例总体上少于非骨水泥型半髋假体置换人群的发病率,提示我们痴呆或内科合并症并非假体周围骨折高发的影响因素。
据上,研究者总结认为,半髋置换假体适合所有老年患者,特别是那些存在认知障碍,或容易出现跌掉的患者中。即使这类患者在使用骨水泥有较高的心血管风险概率,从避免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角度考虑,也仍然推荐使用骨水泥型半髋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