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股骨转子间骨折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型内固定器械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早期功能康复,并发症也大大减少。与传统的髓外固定(滑动髋螺钉、微创锁定钢板)相比,髓内固定系统由于其生物力学上的优势,并且可以微创置入,逐渐成为主流的内固定方法。
不稳定骨折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一般都包括小转子骨折、反斜行骨折、后内侧大部粉碎骨折、大转子粉碎、外侧皮质不完整等情况。尽管应用现代的技术和内固定材料,失败率仍在0%-20%之间。目前有多项meta分析显示,并没有某一种内固定方式明显优于另一种。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骨折稳定的评价没有统计的标准,现有多种分型系统,可重复性都欠佳;其次,对于不稳定骨折选用何种手术方法和内固定材料更合适没有统一的意见;第三,为了控制内科合并病症改善身体状况,术者应确定最合适的时间。有指南甚至要求髋部骨折应在24小时内手术,以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
为了明确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生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手术时机判断等方面的差异,德国亚琛工业大学Knobe教授等对全德国范围内现任的骨科主任进行了一项调查,了解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治疗以及手术方式选择的现状。相关节结论发表在2013年9月出版的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2010年1月-2月期间向德国575位现任的创伤科或骨科主任发送电子邮件,邀请其完成一份包括26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骨折分型和判断稳定性的标准;2、选择内固定和手术方式的原则;3、手术的时机。最终回复率为42%。
表1 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医生都倾向于应用AO分型来对骨折进行分类,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使用AO分型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详见表2。缺乏内侧支撑被认为是骨折不稳定的主要评判指标(84%),认同外侧壁不完整和大转子分离为不稳定骨折的医生仅占4%和5%。
标2 不同地区转子间骨折分型方法以及不稳定评判标准的差异
表3 不同等级的医院实施手术的相关数据
表4 不同等级的医院主要的治疗问题、骨水泥增强以及再手术率的差异
图1 德国不同地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内固定选择的差异(问卷答案允许多选)。
TSP:转子稳定钢板;PFN: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
表5 不同等级的医院手术时机的差异
2%的受访者固定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仍常规选用髓外装置,98%的德国医院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进行内固定手术。进行手术的时间主要取决于医院的等级,1级医院更倾向于直接手术。
研究人员呼吁确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评判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有效的比较。然而,该调查数据还是很令人意外,与以往文献报道的结论不同,接受调查的这些专家们几乎都不认为外侧壁不完整、大转子骨折以及后内侧粉碎是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外侧壁不完整,在大量文献中几乎一致认为这是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德国,仅2%的主任治疗不稳定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会常规选择髓外固定系统。但最近的meta分析却显示,髓外固定系统(滑动髋螺钉)与髓内钉系统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尽管以往的文献报道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20%,该研究中接受调查的专家约2/3都表示,不足3%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
总的来看,有必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明确骨折相关特征对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功能结果的影响,从而建议一条分类体系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明确的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