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造成脊柱向侧方移位,伴有胸廓与肋骨的扭转畸形,从而导致前肋骨凸起。在凹侧面的前肋骨凸起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AIS畸形,但相关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手术是目前AIS畸形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与通过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脊柱的侧方移位和旋转不同,矫正凹侧面的前肋骨凸起主要依赖于矫形手术过程中肋骨反旋与平移的藕联作用。但由于扭曲变形的肋骨在3维空间的移位具有不可预测性,因而常常导致凹侧面的前肋骨凸起在矫正术后又进一步加重,使得患者的外貌形体不能完全恢复。
以往的研究表明,AIS患者术后前胸壁畸形进一步加重的发生率较高,且发现患者术前的前胸壁角(chest wall angle, CWA)越小,顶椎高于T9的患者其术后畸形加重的风险越高。然而这两个因素仅仅反应了脊柱侧凸术前的内在特征,在手术过程中可预测术后畸形加重的危险因素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南京鼓楼医院邱勇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基于CT扫描的影像学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右胸弯型AIS患者前胸壁畸形术后自发性矫正过程影响最大的畸形构成要素。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Spine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对77例右胸弯型AIS患者进行术前与术后的CT扫描,分析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根据CWA的变化程度,将患者分为CWA加重组与CWA缓解组两组。评价患者的多种脊柱侧凸畸形参数以及各自的手术矫形比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将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另外,选出顶椎为T9的患者作亚组分析,进行单独评价。通过逻辑回归分析,明确前胸壁术后自发性矫正的独立预测因素。
图1.各种畸形参数测量示意图。 (A) RAsag 角(X 线与Y线夹角),MLdev 角 (Y 线与Z线夹角) ,RAml 角(X 线与Z线夹角);(B) 胸椎旋转度(TR);(C) 后方半侧胸廓比率;(D) 椎体平移;(E) 胸壁角。
图2.不同顶椎的各组患者术后前胸壁畸形的加重比率
图3.(A) 一16岁女孩,Cobb 角44 ° ,侧凸顶椎为 T8;术前的前胸壁三维重建显示CWA为9.7 ° (B , C),术后改善至 1.4 ° (E , F);较大的RAsag角矫正比率(62.1%)伴随着较小的(4.1%)VT矫正比率(A , D)
图4.(A) 一16岁女孩,Cobb 角44 ° ,侧凸顶椎为 T8;术前的前胸壁三维重建显示CWA为3.5° (B , C),术后改善至 8.7° (E , F);较大的VT矫正比率(60.4%)伴随着较小的(26.6%)RAsag角矫正比率(A , D)
该研究结果显示,Cobb角(仰卧位)、顶椎矢状面旋转角度(RAsag角)、椎体相对于前正中线的旋转角度(RAml角)、顶椎相对于正中线的侧向偏移角度(MLdev角)、后方半侧胸廓比率、椎体平移(VT)、以及胸椎旋转角度的手术矫正率分别为64.6%、19.5%、30.8%、39.2%、15.0%、41.2%、以及28.7%。
以T7为顶椎的患者其前胸壁外形的畸形加重比率最高,约为84.6%,以T8为顶椎的患者加重比率为47.1%,以T9为顶椎的患者加重比率为19.5%,以T10为顶椎的患者加重比率为0.0%。CWA加重组患者的术前CWA显著小于CWA改善组患者,分别为2.1±1.8°与6.6±2.4° 。
除此之外,CWA加重组患者的VT手术矫正比率(53.0%)显著高于CWA改善组患者(34.8%),但RAsag的手术矫正比率(2.5%)却显著低于CWA改善组患者(28.7%)。在顶椎为T9的亚组分析中,CWA加重组患者的VT手术矫正比率(54.9%)也同样显著高于CWA改善组患者(35.3%),CWA加重组患者的RAsag手术矫正比率(4.9%)也显著低于CWA改善组患者(23.5%)。
其它畸形参数的手术矫正比率的显著改变在整体分析与亚组分析中未发现明显的一致性。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顶椎的位置、CWA、以及RAsag角矫正比率是前胸壁外形术后变化的独立预测因素。
表1.术前与术后畸形参数测量结果的比较
表2.Cobb 角 (仰卧位),RAsag角,RAml角,MLdev角,PHR,VT以及TR的相关性矩阵
表3.前胸壁角独立变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
表4.CWA加重组与CWA改善组不同畸形参数矫正比率的比较
表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该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前胸壁外形的自发性调整结果受到术前的前胸壁角、顶椎的位置、椎体旋转的矫正度、顶椎椎体平移的手术矫正比率等多种畸形参数的影响。术前的前胸壁角越小、顶椎的位置越高、椎体旋转的矫正越少、顶椎VT的手术矫正比率越高,患者矫形术后前胸壁外形的自发性调整结果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