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3年Burns等首次报道了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病人以来,虽经多次改进发展,但仍无法改变传统开放性手术皮肤切口大、出血多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随着微创技术在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的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也被应用到了腰椎椎体间融合的手术中,许多微创腰椎融合手术方式层出不穷。
微创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脊柱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微创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腰丛神经损伤。然而,目前文献中对于微创侧方腰椎椎间融合后L4-5节段并发症的发病率出入很大,因而对于微创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L4-5节段病变的安全性仍存在争议。
为了进一步探讨微创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L4-5节段腰椎滑脱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美国学者Amir AhmAdiAn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2013年9月出版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上。
在该研究中,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多个医学中心的患者数据库,对2008年至2011年之间,行微创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lateral retroperitoneal transpsoa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LIF)治疗的I度或II度L4-5 脊柱滑脱患者进行了观察。
多中心数据库中行L4-5节段MIS-LIF手术治疗的患者共有84例,其中31例符合纳入标准,包括26例I度脊柱滑脱与5例II度脊柱滑脱。所有患者仅行选择性MIS-LIF手术并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而无其它后路手术操作,如椎板切除术、 椎间孔切开术、椎骨关节面切除术等。分别在术后的第1、3、6、12、24 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评价指标包括估计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融合构建的完整性、并发症、融合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SF-36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评分等。
图1.典型患者。A: 矢状位平片:(A1) 术前,(A2)术后即刻,(A3) 术后第2年;B: 冠状位平片:(B1) 术前,(B2)术后即刻,(B3) 术后第2年;C: 矢状位CT:(C1) 术前,(C2)术后即刻,(C3) 术后第2年
图2.L4-5节段的手术径路
研究结果显示,3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9例(29%),其余22例(71%)为女性,平均年龄为61.5岁。患者的总出血量为20-250mL,平均为94 mL,住院时间平均为3.5天,随访时间平均为18.2个月。患者术前的ODI评分平均为50.4,至末次随访时患者的ODI评分平均为30.9。患者术前的SF-36 评分平均为38.1,至末次随访时SF-36 评分为59.5。
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9.9到末次随访时降低至38.7。无一例患者出现了运动无力或永久性功能缺失等神经功能并发症。所有患者的脊柱滑脱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术后有4例(12.9%)患者仍存在腰椎滑脱。另外,有22.5%的患者出现了大腿前侧的一过性麻木。
图3.患者术前术后评分结果的均值
表1.31例行选择性微创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患者的临床结果
表2.31例行选择性微创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结果一览
该研究结果表明,微创腹膜后经腰大肌直接外侧腰椎体间融合结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有效地治疗L4-5节段的退行性脊柱滑脱,是一种安全、有效、重复性好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