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及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包括单开门与双开门两种手术方式。此这两种术式均能扩大椎管减压,又能减少瘢痕对脊髓的压迫并保留颈椎后部结构稳定性以及运动功能。
同时,由于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并发症发病率要远低于颈前路融合固定术,因此近年来一些改良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逐渐发展并被推广用于颈椎病的治疗。有回顾性研究报道,这些改良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效果较令人满意,并可以减少轴性颈痛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而关于这些改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前瞻性研究证据仍较少,为此日本学者Umeda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以评价一种保留椎旁肌肉的改良型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长期(2年)疗效。
在该研究中,作者最初选取日本Kansai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6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可能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35例男性患者与27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4.3岁。
这些患者均行C4-6或C4-7节段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并植入羟基磷灰石撑开器,其中的部分患者同时行C3节段的部分或完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在62例患者中,有10例因C6/7节段或更低节段的脊髓压迫而行C7节段颈椎管扩大成形术而被排除,剩余的52例患者中有2例失访,5例死亡,5例患有其它疾病也都被排除,最终只纳入4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
在这40例患者中,有22例男性患者与18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6.6岁。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51分钟,术中平均失血量125ml。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3、6、12、18、24个月随访时行神经功能、轴向颈痛程度及脊柱影像学。
神经功能采用JOA颈椎病评分体系进行评价,并计算JOA评分恢复率,公式为JOA评分恢复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00/(17-术前JOA评分)。
轴向颈痛疼程度的评价标准分为四级,即无、轻(无需治疗)、中(需常规物理性治疗)、重(需服用止痛药或局部封闭)。
影像学采用颈椎MRI与平片评价患者的颈部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与矢状位排列的变化,并采用CT评价撑开器与周围骨组织的结合率与骨愈合率。
图1 72岁男性颈椎病患者。(A)矢状位平片;(B)矢状位CT影像。
图2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并植入羟基磷灰石撑开器的手术示意图。
图3 61岁女性颈椎病患者的MRI影像。(A)术前T2加权相,(B)术后T2加权相。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前JOA颈椎病评分平均为10.2,至术后第24个月时JOA颈椎病评分平均为14.4。11例患者伴有术前的轴性颈痛,至术后第24个月只有3例患者仍有轻度的轴性颈痛。患者术前的颈椎前凸角度平均为11.7°,术后第2年时的颈椎前凸角度平均为12.0。
尽管患者C2-7节段的ROM在术后第3个月时显著减少,但至术后第12个月时患者的ROM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到术后第2年时患者的ROM已恢复到术前的86%。
术前患者椎旁肌肉的横截面积为833mm2,术后第24个月时椎旁肌肉的横截面积为763mm2,但二者之间并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羟基磷灰石撑开器与周围骨组织的结合率与骨愈合率在早期较低,至术后第2年时分别达到90%与93%。
图4 患者手术前后JOA颈椎病评分变化情况。
图5 手术前后轴性颈痛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图6 手术前后椎旁肌肉横截面积的变化情况。
图7.术后撑开器与骨的结合率与骨愈合率。
表1 C2-6或C2-7节段的矢状位排列与ROM
表2 Oc-C2节段的矢状位排列与ROM
该队列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保留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维持患者术前的ROM,且轴性颈痛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使患者在术后2年时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因此这种改良的手术方式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