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BMP行TLIF术治疗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

2013-07-24 18:37 来源:丁香园 作者:紫川秀第二
字体大小
- | +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是脊柱外科的经典术式,通过腰椎后路固定、融合达到有效的前路支撑和椎间融合[1],在增加腰椎手术节段固定强度的基础上,提供较为广泛的后路植骨融合区域[2]。目前较多临床研究报道,TLIF手术可以有效的维持腰椎弧度,达到较好的腰椎节段间融合,术后患者功能改善明显[3-7]。

但事实上,目前临床中对于TLIF的应用仍存在争议,目前TLIF临床应用的主要证据来自于多个小样本的临床研究[8-12],这些研究首先于样本量的关系,尚不能对TLIF临床应用做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近日,来自美国sonoran脊柱中心的学者就TLIF+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BMP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相关结论发表于近日出版的spine杂志上。本文为研究的第一部分,对患者随访2-9年的临床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着重关注TLIF术后患者功能改善和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人群来自于2003-2010年在sonoran脊柱中心行开放腰椎后路固定,联合BMP+PEEK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共671例。其中509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至少2年,平均年龄61岁(19-88岁)。

患者腰椎手术术前诊断如表1所示。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具体手术指征包括:保守治疗6月无效,存在持续的疼痛性不稳定,进行性脊柱畸形,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等。若患者存在肿瘤,骨髓炎,急性脊柱创伤,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而不合并有椎管狭窄等情况则除外。其中59例(12%)患者术前有吸烟病史。

表1:手术患者术前诊断具体分类

手术技术

常规TLIF手术技术。共872个节段接受手术治疗,平均每位患者1.7个节段(1-4节段)。不同腰椎节段接受TLIF治疗的个数差异较大(表2)。通常,对大部分患者行1-2个节段的椎间融合。

表2:融合节段个数对应不同的TLIF手术方式

手术过程中,完全切除椎间隙内的椎间盘,刮除椎体上下的软骨终板,为后续的椎间融合做准备。椎间隙清理完成后,在椎间隙内斜向置入一矩形PEEK TLIF融合器[14],融合器内填充减压后的自体骨,在融合器前方填充含BMP的明胶海绵,注意在融合器后方可以填充自体骨碎块,以增加融合率,并防止融合器内BMP等物质渗漏到椎管内(图1)。自2008年后,研究者倾向于在术中使用较小类型的融合器(22 mm vs 26 or 32 mm),因为在患者后期随访过程发现有2例患者出现了血清肿,使用较小融合器,可以在融合器周围填入较多的小骨碎块,在夯实后可以在椎管和椎间隙之间形成较为密闭的空间,阻止椎间隙内的物质流入椎管内造成神经压迫。


图1:尸体标本。融合器内放置减压后的骨块,在融合器深面明胶海绵载体的BMP,斜向敲击置入融合器,在融合器周围填充自体骨碎块。本例图片中,融合器周围填充的自体碎块不够充分,导致融合器内的BMP等物质容易通过间隙流入椎管内。

所有TLIF患者均行螺钉固定,并行后外侧植骨融合。若后外侧植骨融合时植骨块不足,则使用异体骨替代。其中有199例患者在后外侧植骨时使用了BMP辅助融合,其中大多数患者是因腰椎畸形而行多节段融合的病例,但这一用法并未经过FDA批准(off-label)。

BMP术中使用以明胶海绵作为载体,具体剂量取决于椎间盘的体积,按照FDA批准其应用于前路融合术中的标准,一般为12mg,但随着关于BMP临床有效剂量的多个研究结果发表,目前关于BMP融合有效剂量的值一直在下降,本研究中平均每个椎间隙使用7.3mg(2-12mg)。

对患者临床预后功能指标,如VAS,ODI等进行随访统计,同时记录患者的疼痛药物使用量,术后影像学X片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时间点为1年,2年,随访最末次。

研究结果:509例患者取得至少24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9月(24-103月),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如表3所示,有13例(2.6%)患者出现了深部切口感染,另有2例患者在术后9月及12月出现了迟发的深部切口感染,所有患者经过积极手术清创,冲洗+静脉使用抗生素后感染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表3:研究相关并发症及其具体发生比率

864/872(99.3%)个节段,501/509例(98.4%)患者行TLIF术后取得了有效的椎间融合(图2,3)。在8例未融合节段中,5例为成人脊柱侧凸(5/123,4%),2例为退行性病变(2/179,1.1%),1例为脊柱滑移(1/207,0.5%)。所有8例患者术后临床功能评分较差(VAS 8.6,ODI 54分),活动时出现腰背部疼痛。大部分未融合节段(6/8)出现在L5-S1节段,最终有5例患者接受了腰椎翻修术治疗。


图2 术前侧位X片。


图3:腰椎TLIF+BMP融合术后2年侧位X片。

所有患者术后功能评分,VAS(术前6.6,术后1年3.8,术后2年3.5,p<0.001),ODI(术前50.9,术后1年36.1,术后2年35.0,p<0.001)等均有显著改善,表4所示。

表4:患者术前及术后功能指标比较

研究者在讨论中分析:和既往的文献报道结论相似[1,10,11,12,15,16,18-20],该大样本的研究证实,TLIF在治疗腰椎疾病如,腰椎侧凸,腰椎滑移,退行性腰椎蜕变等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以往文献报道的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的腿痛不同[1,12,16,21],本研究中并未发现有类似情况,考虑和手术者的操作技术相关。其他相关手术并发症,如神经根炎,融合器移位,异位骨化形成等在既往文献中已有报道。而针对患者是否使用BMP情况,已有文献报道显示,在TLIF术中使用自体髂骨或减压后骨块进行椎间融合时,其假关节形成率在1-11%之间[21,22,1,12],而使用BMP的研究文献报道,椎间融合的可靠性要更好[10,11,15,19,20,25,26],文献报道使用BMP的假关节形成率最高的为3.5%[12],在一组更大样本的研究中[24],BMP的椎间不融合概率为1.5%。

研究者最后总结认为:TLIF可以有效的治疗腰椎疾病,术后患者功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术后相关并发症较少;尽管后路椎间融合使用BMP并非说明书上的适应症,但在使用融合器进行植骨融合时加用BMP可以有效的提高椎间隙的融合成功率。

[编者按]:近期骨科频道会有连续几篇关于BMP的文章刊出,均在权威杂志上如JBJS am,SPINE,JNS上等发表(点击这里查看这些文章:http://orthop.dxy.cn/article/56048 ,http://orthop.dxy.cn/article/55969 ,频道后台后续还有文章会刊出,请继续关注)。这几项研究的研究人群及应用方式不同,导致结论也不相同,所以临床上可比性有待进一步分析。但各项文章里都着重强调了几个点:第一,BMP这种促骨融合药物在美国FDA批准的说明书上是仅限于前路融合术中使用,严格意义上讲,后路融合术中使用BMP是一种违规行为。第二,BMP药物使用剂量,FDA早期批准的有效剂量是12mg,尽管目前较多文献研究将最低有效剂量进行了极大的降低,但仍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目前BMP的售价并不便宜,单一节段患者要达到有效的腰椎融合剂量所需的花费至少上万元,好像这类药物目前并未进入医保,这对患者来说是一个相当高昂的花费;第三,BMP并发症问题,无论文献报道BMP是否有效,并发症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而目前国内医生对BMP并发症的认识却依然缺乏,这值得深思。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rhBMP-2 in spinal deformity, spondylolisthesis,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part 1: Large series diagnosis related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with 2- to 9-year follow-up.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童勇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