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的假体固定是全膝关节翻修术的重要保障。TKA 翻修术中,假体应用骨水泥固定或非骨水泥固定的临床效果尚不肯定,所以临床上仍未达成共识。针对此两项固定方式的利弊,Wymenga 博士和 Hellemondt 在 2016 年骨与关节杂志第 98 期进行了临床分析。
此实验采用单中心、病人单盲、平行对照研究方案,选择于荷兰 Sint Maartenskliniek 医疗中心进行 TKA 翻修术的患者 32 例,并有 30 例患者完成为期 2 年的随访。排除标准中加入 AORI 分级中影像学 3 度骨丢失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固定采用骨水泥固定和混合固定方案。麻醉方式采用椎管内麻醉。
评价标准:利用立体影像分析技术(RSA)提供的数据模型测量假体直线及旋转的移位角度,以(TT)表示直线微动角度,以(TR)表示旋转角度;KSS 评分、KPPS 评分、主动屈曲角度、VAS 疼痛评分。评价时间点为术前、术后 6 周、3 月、6 月、12 月及 24 月。
图 1 利用放射线立体成像测量技术(RSA)建立假体 3-D 模型,此图显示假体的微动及旋转变化:包括纵轴、横轴、矢状轴方向
结果显示:
2 年的随访中,股骨端假体位置变化分别为:骨水泥固定组,TT 移位 0.31 mm(0.15~1.14 mm),TR 旋转 0.62°(0.13°~2.10°);混合固定组:TT 移位 0.45 mm(0.13~0.89 mm),TR 旋转 0.57°(0.13°~1.12°);两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
胫骨端假体位置变化分别为:骨水泥固定组,TT 移位 0.40 mm(0.14~1.02 mm),TR 旋转 0.86°(0.24°~1.88°);混合固定组,TT 移位 0.44 mm(0.16~2.05 mm),TR 旋转 0.65°(0.28°~2.95°);两组患者 TT 和 TR 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随访第 2 年时,股骨假体微动>2 mm 的患者数量相比:骨水泥固定组 2 例,混合固定组 0 例;旋转>1°的的患者数量相比:骨水泥固定组 3 例,混合固定组 1 例。胫骨假体的位置变化,微动>1 mm 共 2 例(骨水泥固定组 1 例,混合固定组 1 例);旋转>1°共 10 例(骨水泥组 5 例,混合固定组 5 例)。
2 年随访时,针对 KSS 评分、KPPS 评分、主动屈曲角度、VAS 疼痛评分比较,骨水泥固定组与混合固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骨水泥固定组与混合固定组比较,患者随访时至少 1 次出现大腿中部或小腿中部疼痛的例数为(8 例 比 6 例)。一些患者发生最频繁、最久的并发症是疼痛,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此结果提示,全膝关节翻修术后 24 月,骨水泥固定组及混合固定组假体牢固程度相同。但是,两组患者仍存在>1 mm 或者>1°的假体松动。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骨科时间(微信号 dxy_orthop_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