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骨科团队 虞天明;发自新加坡
2016 年新加坡 SpineWeek 上,来自意大利米兰加莱亚齐骨科研究院的 Claudio Lamartina 教授对脊柱融合术中后路椎弓根置钉准确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众所周知,椎弓根置钉准确性在脊柱手术中是一个关键点,尤其在高难度脊柱畸形病例中。然而,Claudiio LaMartina 教授提出,椎弓根置钉位置不正并不能完全避免,发生率在 8%~30% 之间。椎弓根置钉位置不正除了导致脊柱术后力学性能降低外,还将可能进一步导致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大血管损伤、硬脊膜破裂以及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虞天明以及赵凤东教授对腰骶段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进行了多中心研究统计分析。通过对术后腰椎 CT 平扫及三维重建评估 L3、L4、L5 以及 S1 椎弓根的穿透位置与程度进行研究,分析椎弓根穿透的相关因素。
结果发现,在 401 名病人共计 1467 例椎弓根置入螺钉中,L3、L4 及 L5 在穿出率上并无显著差别,但明显高于 S1。在穿透事件中,L5、S1 椎弓根达到高危穿透的比例更高,且多集中于椎弓根内缘,这与椎弓根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L5、S1 椎弓根比较粗大,但一旦穿透,可能引起相关并发症,应引起重视。故尽可能减少椎弓根置钉不正是脊柱手术所需要追求的目标(椎弓根螺钉位置评估见下方)。
表 1 椎弓根螺钉置入分级系统
图 1 椎弓根螺钉位置评估分级图像
然而,后路置钉的各种技术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在脊柱手术中,为了提高置钉准确性,术中会进行 X 线正侧位投影,更有甚者术中进行 CT 扫描,将不可避免地增加术中射线剂量。随着科技发展,术中导航及机器人技术已有开展,但会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及人力。
此外,脊柱手术尤其是畸形脊柱的相关手术,对于年轻术者难度大,学习曲线漫长。ClaudiioLaMartina 教授提到,理想的脊柱椎弓根后路置钉技术需包括三点:降低射线暴露剂量,提高置钉准确度可重复性,以及缩短额外手术时间。基于此,Claudio Lamartina 教授另外介绍了 Medacta MySpine 技术,即椎体 3D 模型造型技术。通过术前对患者低剂量 CT 扫描进行 3D 椎体重建,对患者脊柱形态进行精确模拟。
而后计算机计算模拟相应脊柱置钉点、置钉方向及置钉深度等参数,形成一带有钉道的特制模具。在术中,术者一旦后路剥离出患者脊柱,模具可放置脊柱上。根据钉道提供的置钉点及方向,术者可轻易进行后路置钉。该技术在尸体实验中的效果已获得肯定,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随机试验进行验证。不久的将来,MySpine 技术有可能应用临床,对外科医生和患者都将是一个福音。
以上报道由邵逸夫医院骨科团队为您带来,更多精彩报道敬请关注丁香园骨科频道。 SpineWeek 2016 专题点此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