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小角度成角畸形即可影响上肢功能

2016-05-13 09:10 来源:丁香园 作者:徐文南
字体大小
- | +

肱骨干骨折在全部骨折中约占 3%~5%,大多数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临床上非手术治疗的指征是肱骨干骨折成角小于 20 度,但这一数值并没有得到文献的支持。众所周知,上肢的功能是多个骨骼、肌肉和关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的测量肩或肘关节的活动范围很容易忽视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在以往发表的文章大都没有聚焦肱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后对上肢功能的影响,这使得临床中将成角 20 度作为手术指征缺乏理论支撑,为此,来自美国的 Alexander M. Crespo 等对肱骨干保守治疗后骨折畸形愈合后对上肢功能影响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假设肱骨干畸形愈合后的成角在任意平面上小于 20°都不会对手在空间位置的摆放能力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影响上肢的功能。

该研究首先创建两个独立的模型: 尸体模型和 3D 模型。在尸体模型中,对肱骨干中部进行横向截骨以模仿骨折,并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固定。通过评估手触碰 6 个不同的解剖标志的能力来测量其上肢的功能。

接下来,一个健康的男性志愿者通过全身 MRI 来模拟建立 3D 骨骼模型,并通过一个虚拟的肱骨干中部的横向截骨来模拟骨折。将肱骨这两部分按照内翻、外翻、前屈和后屈这四个方向以 0°~35°的角度进行成角,5°为一个间隔,在不同方向和角度分别评估手触碰 6 个不同解剖标志的能力。

在每个模型中测量的都是第 3 掌骨触碰 6 个解剖标志的能力。这 6 个解剖标志分别是: 颅骨的冠状缝、下颌骨中线、胸骨、耻骨联合、骶骨以及第 10 胸椎的棘突,选择第 3 掌骨作为触碰点是因为第 3 掌骨居于手掌掌侧中央,可较好的代表手掌所能到达的位置。这些标志分别代表着做下列动作的能力: 梳头、吃饭和刷牙、扣上衣扣子、清洗会阴部、性功能、扣或解开胸罩。

图片1.png
图示为在尸体模型中模拟 30°内翻成角

结果表明,在尸体模型中,内翻成角要比外翻成角和矢状面畸形更容易耐受。内翻成角畸形不超过 25°的话就不会对上肢功能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而外翻成角达到 20°就可以造成更严重的缺陷。矢状面的成角畸形更容易影响到上肢的功能,小角度的成角就可以限制其功能,3D 模型证实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肱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后对上肢功能存在质(冠状位和矢状位成角)和量(成角的度数)上的影响,具体包括:

1. 肱骨干保守治疗后畸形愈合对上肢功能造成的影响可能比我们预估的要更大;

2. 肱骨干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对冠状位成角的耐受能力要好于矢状位成角;

3. 患者耐受内翻成角的能力要好于外翻成角;

4. 患者对内翻成角的耐受度数为 25 度,而外翻成角更小,约 20 度。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