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目前为止,清创+植骨+内固定仍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标准术式。大部分脊柱外科在进行内固定时均选择短节段或长节段的内固定方式,即除病灶椎体之外,需再固定病灶椎体上下方至少1个正常椎体节段,多节段固定可获得较好的脊柱稳定性,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邻近椎体退变(adjacent segmental degeneration),对远期患者的脊柱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已有学者采用单节段后路内固定治疗单椎体的脊柱结核并获得良好预后的个案报道,但受限于病例数量,该技术并没有得到认可。
近期来自中国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的医生Zili Wang,Guangqing Ceng等对后路单节段固定治疗脊柱单椎体结核的手术效果进行了研究总结,相关结论发表在Injury杂志上。
研究共纳入102例单椎体结核患者,其中54例患者行后路单节段固定,48例患者行后路短节段固定(表1)。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常规2-4周(平均2.9周)抗结核治疗,而后进行前路清创,植骨,后路椎体内固定术。两种内固定方法如上述(图1)(表2)。术后放置引流管,引流管量少于50ml/24H时拔除。术后接受平均7.7个月(4-24月)的抗结核治疗。
表1: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比较
图1:A图术前CT检查提示存在L5椎体溶骨样破坏;B图示MRI T1相;C图术后2年X片;D图术后4年重建CT提示L5-S1节段植骨融合;E图术后4年MRI检查,T1相示L5节段椎体高度恢复正常,L5-S1节段椎间隙消失,植骨融合处骨质填充。
表2:患者手术治疗数据
术后观察指标包括1.临床症状,包括结核的毒性症状,疼痛,恢复工作的能力,及日常生活状态;2.神经功能恢复,采用Frankle评分及ODI评分;3.影像学评估,包括X片,CT,MRI上植骨融合的时间及畸形矫正的程度;4.实验室炎症指标检测,如ESR,CRP,肝肾功能等;5.B型超声,探测冷脓肿。
术后平均随访60.3月(24-108月),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在畸形矫正方面(Cobb角度纠正)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表3);而植骨间骨愈合时间组间比较无差异(单节段4.4±0.9月 VS 短节段4.4±1.0月,P>0.05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单节段51/52例患者,短节段47/48例患者最终达到Frankle E级(表4),术后ODI改善单节段64.0±5.5,短节段65.9±4.9%,p>0.05(表5)。只有3例(单节段1例,短节段2例)患者因病灶清创不彻底需要再手术;3例患者(单节段1例,短节段2例)因服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肾功能损害。
表3:组间Cobb角度比较
表4:两组患者Frankle评分
表5:术前及术后ODI评分比较
研究者分析单节段固定可以获得和短节段相似的脊柱节段稳定和融合效果,并具有以下优势:1.在获得良好脊柱稳定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对邻近正常节段的影响,降低邻椎病发病可能性;2.单节段固定,手术暴露节段较少,对患者的影响较小;3.减少各种手术材料的使用,从而减轻患者负担。
但作者同时强调该技术只适用单节段脊柱结核病变者,同时该患者适合进行邻近节段的置钉,可进行前路的清创植骨术;而对后凸成角>30度,骨质疏松,既往脊柱因骨病而进行脊柱内固定的患者,该技术为相对禁忌症。在应用该技术方法进行治疗时应当注意严格把握适应症以使患者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