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旋转对线不良是胫骨髓内钉固定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达30%。但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后出现的胫骨旋转对线不良对肢体功能的影响如何,目前的临床相关研究较少。
最近,加拿大de Qu´ebec大学附属医学中心的Benoit Theriault, MD等实施了一项临床观察研究,对次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并于近日在J Bone Joint Surg Am上公布了其研究报告,该研究的证据级别为预后性研究II级。
2003年至2007年之间接受带锁髓内钉治疗的288例单侧胫骨干骨折患者纳入该研究,所有患者疾病诊断均采用ICD-10(疾病国际分类系统,第10修订版)进行编码。研究获得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或经患者知情同意。患者的评估措施包括CT扫描、功能评分(包括下肢功能评定标准,Olerud-Molander评分以及6分钟步行测试等)以及体格检查等。根据影像学测量结果,将病例分为旋转对线不良组(胫骨旋转≥10°)和非旋转不良组。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功能效果。
图1.研究设计流程。
图2.CT轴位平扫图像为右侧胫骨近端和远端的参考切面。图中所示切线和水平标志线。近端切面测量显示,内旋4.0°;远端切面测量显示,外旋41.1°,计算所得胫骨扭转45.1°(41.1°-24.0°)。
图3.俯卧位屈膝90°、踝部中立位下胫骨扭转角度(tta)的测量方法。通过量角器测量所得大腿纵轴(A)与足纵轴(B)之间的夹角即为胫骨旋转角度。
研究结果显示,所有288例患者中100例符合研究标准,其中70例同意参与该研究。最终纳入研究的70例患者其平均随访时间为58 ± 11个月。经影像学测量发现,29例(41%)患者存在胫骨旋转对线不良,另外41例纳入非旋转不良组。在下肢功能评定标准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旋转对线不良组和非旋转不良组的平均评估结果分别为70.8 ± 8.6和72.6 ± 8.7(p = 0.41)。在其它功能评价措施方面,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根据该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尽管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后胫骨旋转对线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但不会对患者的中期功能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表1.旋转对线不良组和非旋转不良组之间的功能评估结果比较
表2.基于胫骨旋转程度的功能评估结果比较
表3.基于性别的功能评估结果比较
表4.体层密度测量旋转对线不良与临床旋转对线不良评估结果比较
Functional Impact of Tibial Malrotation Follow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