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前侧入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历史已经超过50余年,但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仍没有一项为广大脊柱外科医生所普通接受的颈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技术,对于各种颈椎前路融合技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疼痛的缓解程度,各方报道也存有争议。自体髂骨植骨技术目前仍被认为是颈椎椎体间融合的金标准。但事实是否如此,捷克Charles大学医院骨科Petr Vanek , MD等对此提出了质疑,并通过一项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评估了stand-alone自体植骨、自体植骨结合前路钢板以及聚醚醚酮cage支撑结合前路钢板等三种颈椎椎体间融合技术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他们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Spine杂志上,研究结果表明,stand-alone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技术的疗效欠佳,而cage椎间支撑复合前路钢板可达到与自体髂骨植骨结合钢板固定融合技术相当治疗效果。
在该研究中,作者共前瞻性采集了81例接受颈椎间融合手术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例的融合节段为从C3至C7的1-2个运动节段。将病例分为三个治疗组实施颈椎前路融合手术,1组28例,采用stand-alone自体植骨技术;2组18例,采用自体植骨结合前路钢板固定技术;3组29例,采用聚醚醚酮cage(beta-磷酸三钙填充)支撑结合前路钢板固定技术。在患者术后的2年随访中,对患者手术的临床及影响学疗效进行对比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病例术后的颈椎相对节段高度与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P < 0.001)。stand-alone自体植骨融合节段的相对高度降低,低于初始高度的95%,而其余两组仍能维持在原有高度的105%以上。Cobb S角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P < 0.001),1组显著较小,并低于其他两组。各组病例的椎体间融合率均为100%。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与时间也存在交互效应( P = 0.023),术后随访中发现,1组的评分水平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觉模拟评分也时间因素的影响( P < 0.001),在整个随访期中,1组患者的疼痛改善程度较小,低于其他两组。另外,经术后2年随访,相比其他两组,1组中患者对疗效评价不满意的比例也更高( P = 0.034)。
基于研究结果,作者认为,相比自体植骨或cage支撑结合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技术,stand-alone自体植骨技术的术后2年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欠佳。在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方面,采用人工材料beta-磷酸三钙填充聚醚醚酮cage的前路钢板椎间融合技术与自体髂骨植骨结合钢板固定融合技术效果相当。前路钢板固定似乎是影响患者术后颈椎对线和临床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
图1.随访期中影像学参数的评估结果。(A)手术节段的相对高度;(B) Cobb C角;(C) Cobb S角。
表1.各组病例术前的基本资料、人口统计学以及临床评估情况(M ±SD)
图2.随访期中临床参数的评估结果。(A) NDI;(B)臂部VAS疼痛评分(NDI,颈部功能障碍指数;VAS,视觉模拟评分)。
表2.各组术后2年的患者满意度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