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和脊髓的血管畸形发生率约为2-4%,其造成脊髓损害的机制包括出血、占位效应,以及影响脊髓正常供血。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是一种以皮肤血管瘤、静脉曲张和肢体肥大为表现的先天性血管疾患,最先于1900年被报道,至今机制不明,关于KTS患者妊娠相关问题的报道比较少见。
近期,Caner Feyzi Demir等土耳其研究人员在9月的Spine杂志上报道了一例患有KTS的患者妊娠后出现一过性截瘫的病例。
患者为28岁女性,妊娠30周,主诉腰痛伴急性截瘫8天。该患虽无家族病史,但自幼诊断为KTS,查体可见右上肢皮肤颜色改变和静脉曲张,延伸至前胸,多局限于右侧,右上肢肥大;右腿水肿并肥大,双腿直径相差3cm,双前臂直径相差1cm;神经查体提示下肢截瘫:针刺觉、振动觉、本体感觉均受影响,感觉障碍平面位于T10,软瘫,但括约肌可控制,化验室检查大致正常。
图1 MRI检查提示脊髓血管畸形,无脊髓出血表现,T1加权(图1A)、T2加权(图1B,C)显示硬膜内扩张的血管形成的低信号流空现象,T2加权像矢状位(B)可见异常高信号,提示充血性表现和T10-L2水平的水肿。T2加权轴位像(C)示髓内畸形增粗的静脉,T1、T2加权均提示病变节段脊髓变细
在妊娠期,因脊髓缺血性损伤和预防静脉血栓应用了低分子量肝素。患者于就诊后的24小时内出现了二便失禁并逐渐加重,因此于2天后在全麻下进行了剖宫产手术,产出一3400g的健康女婴,阿氏评分达8分,产后仍继续抗凝治疗。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动静脉畸形及动静脉瘘,血流进入硬膜外及椎旁静脉丛(图2)。患者症状逐渐改善,辅助下恢复行走,3周后的MRI检查提示病变无明显改变。
图2 数字减影图像
图3 分娩后的MRI检查,显示病变情况并无明显改变
作者在文章的讨论部分梳理了此患者的诊断过程,因受限于妊娠,初期并不能进行准确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血管造影检查,直到患者症状加重,急需明确诊断时,才以剖宫产的方式终止妊娠才得以进行相关检查,所幸母女预后均较理想。
脊髓的血供复杂而多变,血管畸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扰脊髓的血液供应,其具体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而妊娠可以使风险大增,故一般不建议KTS患者经历妊娠,也正因如此,该病例才显得相对少见。作者认为,相比风险较大的手术治疗,在妇产、麻醉、神经外科等多专业医师协同下首先进行保守治疗的方法值得尝试,也有可能如此患者一样取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