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的多节段融合固定手术需要进行较大范围的切开分离颈前组织,以显露病变节段,进而放置较长的钢板。这种大范围的手术暴露方式会导致吞咽、发音困难以及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增加。针对这一情况,美国佛罗里达脊柱外科医生Chin KR等采用双切口实施2例颈椎前路的多节段融合固定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并于近日在JNS杂志上介绍了该手术操作方法及其病例观察报告结果。作者认为,该技术操作中3cm的皮桥是安全的,相比传统的大范围切开显露方式,该技术所采用的双切口颈椎前路的多节段融合固定方法将有助于降低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中牵开显露对食管等颈前结构的影响。
病例1
术前情况:患者、男性,52岁,既往C4-5 颈椎前路椎体间融合(ACDF)手术史10年,C6-7ACDF手术史7年,此次入院前14-15个月颈部及上肢疼痛症状加剧,并伴有上肢及手部麻木、无力等神经根刺激症状。X线平片(图1)、MRI及CT扫描示,C4-6节段融合情况良好,C3-4和C6-7间盘退变性疾病严重伴颈椎间盘突出。经系统保守治疗6个月,症状无改善,反而加剧。拟行C3-4和C6-7椎体间融合手术以治疗C4-6融合节段退变。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床上,颈部过伸位放置。在颈前偏左侧C3-4和C6-7水平做标记,皮桥宽度为3cm(图2)。首先在上方颈前皮肤标记处做做一横行3.5cm切口,常规前外侧方式实施手术显露C3-4椎体前缘,完成该节段ADCF手术;然后,在下方标记处做3.7cm横向切口,常规显露后完成C6-7 ADCF手术。切口关闭后,再次测量皮桥宽度仍为3cm。术后颈托固定6周。
随访评估:术后2随访发现,患者颈部疼痛症状轻微,上肢及手部症状减轻,未出现吞咽、发音困难等症状,双上肢肌力5级,感觉基本正常。术后6周随访结果显示,颈部切口愈合良好,颈部存在轻微疼痛症状,手部偶尔出现麻木感;颈前上、下方切口分别收缩至2.5cm和2.8cm。皮桥宽度为3.6cm。X线评估结果表明,C3–4和C6–7融合情况良好,C3-7节段完全融合(图3)。术后6、12、24及30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持续恢复,影像学评估显示,C3-7节段融合良好,颈椎对线情况佳。
图1.病例1颈椎侧位X线片示,C4–6融合相邻节段退变严重(C3–4和C6–7)。
图2.病例1术中前侧切口照片,两切口间的皮桥宽度为3cm。
图3.病例1术后6周颈椎侧位X线片示,C3-7完全融合。
病例2
术前情况:患者、男性,72岁,有血液肾透视史。既往曾接受C3–6椎板切除手术,术后出现颈椎后凸畸形(图4),颈脊髓前侧受压导致颈部脊髓神经根病。临床表现为手指屈曲,步态不稳,双手各指麻木、笨拙。双侧Hoffman征阳性。拟实施一期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以治疗其颈椎后凸畸形及其脊髓神经根病。
手术方法:鉴于患者存在代谢性疾病以及后路手术失败后椎间假关节情况,手术医生对患者实施了C3–4及C6–7前路融合固定及后路器械固定。C3–4及C6–7前路融合固定方法采取双切口显露方式,操作方法同病例1。
图4.病例2颈椎矢状位CT扫描示,C3–6椎板切除术后C3–4椎间盘退变性疾病,C6–7严重退变伴后凸畸形。
图5.病例2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示,C3–4前路融合钢板固定,C3 -T3
后路器械融合固定(C3–5侧块螺钉联合C7–T3椎弓根螺钉)。
随访评估:术后患者未出现手术切口及入路相关的并发症。患者对手术治疗结果满意,脊髓神经根病症状明显减轻。术后8周X线评估显示,椎间融合情况良好(图5)。术后3个月,其妻子诉患者因肾透析相关性肺栓塞死亡。
图6.两切口3节段ACDF手术的术中图片。采用该手术显露方式可确保前路钢板在正确的位置放置。
Less exposure surgery for multilevel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using 2 transverse in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