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2012-09-12 10:03 来源:丁香园 作者:diggs
字体大小
- | +

寰枢椎复合体的固定对脊柱外科医师来说充满挑战,因其紧邻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骨性成分尺寸小、活动度大、负责颈椎近50%的旋转功能,并且自身生物力学强度有限。多种内固定方式可以用于寰枢椎的固定,生物力学研究表明,以线缆为主的捆扎技术稳定性欠佳,螺钉技术因稳定性提升而显著提高了融合率。Magerl等人于1987年首先提出的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能够取得相当稳定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但螺钉误置(0-33%)、螺钉破出(0-33%)、椎动脉损伤(0-10%)、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也屡有报道。

 
Madawi等提出,经关节螺钉技术应避免应用于C1-2半脱位后复位不完全、C2结构不完整或遭破坏、椎动脉结构异常或椎动脉沟较深(约20%)等情况。1994年,Goel等首先应用了寰椎侧块螺钉,后于2001年由Harms等人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钉-棒系统无论生物力学性能还是临床效果均令人满意。临床工作中,根据不同患者自身情况的需要,很多作者将各种固定方式联合使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9月份出版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上,Marco Túlio Reis等研究人员报道了组合C2椎板钩和C1侧块螺钉联合应用的试验研究,其研究结果值得临床学者关注。
 
该研究选取了7具成人尸体枕骨-C3标本,经暴露、固定等处理后先后测定其在不同状态下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等活动范围。该研究的基本技术包括:1、完整初始状态;2、通过去除齿状突制造不稳并以线缆+植骨完成后路固定;3、去除线缆系统后应用互相“抱合”的C2上、下椎板钩与C1侧块螺钉连接构成钉棒系统(图1);4、在前步处置的基础上再加用后路线缆植骨系统;5、去除后路线缆系统和椎板钩,加用C2椎弓根螺钉,并与侧块螺钉构成钉棒系统;6、在C1-2钉棒系统的基础上再加用后路线缆植骨系统。
 
图1 作者所描述的固定系统 A:C1、C2多向螺钉构成的钉棒系统后面观 B:置入研究对象前的螺钉-钩-棒固定系统 C:作者所描述的固定系统置入后后面观,可见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枢椎椎板的上下面分别以椎板钩进行固定,通过棒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图示的研究对象还同时进行了棘突间以线缆进行的植骨块固定
 
该研究的各项结果见以下各图表。
 
表1 各种情况下各方向动度比较
            
 
              
图2 角动度结果柱形图 左:全部六种情况的对比 右:4种坚强固定结果的放大图
 
表2 无阻力情况下动度比较
            
 
表3 存在负荷、韧带和固定系统发挥拮抗作用情况下动度比较
 
根据以上结果,作者得出如下结论:1、所有内固定方式的固定效果均较正常脊柱稳固;2、螺钉系统在轴向旋转和侧弯情况下的固定效果优于单独线缆植骨系统;3、钉棒系统在所有工况下的固定效果均优于螺钉+椎板钩系统,但是,螺钉+椎板钩系统可以提供与标准Harms技术类似的固定效果,因此,其可以做为一种理想的固定术式应用于某些因椎动脉解剖结构异常而使C2椎弓根螺钉或C1-2经关节螺钉应用受限的病例。
 
最后,作者向可能对此技术感兴趣的医师强调:应用目前的技术和器械按文中描述构建钉-钩系统存在很大难度,在适当的位置进行固定并形成两个反向椎板钩之间“抱合”的效果是难度很大并费时的操作,如应用于活体,必将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以设计真正适用于此技术的固定器械。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