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已被临床广泛接受,但与其相关的围术期和术后并发症等诸多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椎间融合器后移作为PLIF术后移植物相关并发症之一,其特定风险因素仍不清楚。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日本学者Kimura等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行PLIF术后椎间融合器后移的风险因素。
在该研究中,作者以2006年4月至2010年7月间,1070例伴有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结合后外侧融合的单或多节段的PLIF以及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和箱式椎间融合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了他们的医疗记录和术前影像学,并且分析了发生椎间融合器后移的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有9例患者发生了椎间融合器后移(7名男性和2名女性,平均年龄为68.2岁),且都发生在术后两个月以内。5例患者出现腰痛或腿部疼痛,其中3例需要翻修手术,平均融合节段为3.9(范围为2-5)。在9例患者中,有6例椎间融合器后移发生在L5/S1,2例发生在L4/5节段,1例发生在L3/4节段。对于伴有椎间融合器后移的患者椎体间隙和活动的范围明显更大,而伴有梨形椎间隙的患者其椎间融合器后移发生率更高。
这些结果表明:L5/S1节段的PLIF,宽而不稳定的椎间隙,多节段融合术,侧位影像显示为梨形椎间隙等因素均为是椎间融合器后移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确定应该能帮助我们避免这种并发症,而使用可扩展的椎间融合器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图1. 2号与8号患者腰椎的侧弯影像。( A ) 2号患者术前;( B ) 2号患者术后三周;( C ) 8号患者术前;( D ) 8号患者术后三周。
图2. 椎间融合器稳定性的示意图,( A )正常椎间盘外形,( B )梨形椎间盘型,( C ) 梨形椎间盘伴有较大间盘角型。
表1. 出现椎间融合器后移患者在所有行PLIF术的患者中的特征分析
表2. 不同椎间融合器后移发生的频数
表3. 出现椎间融合器后移患者的特征
表4. 椎间融合器后移患者组与对照组的术前影像学评价
表5. 椎间融合器插入梨形椎间隙患者的比例以及在所有椎间隙中发生的分布情况
Risk Factors for Cage Retropulsion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alysis of 1070 Cases